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0年6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4)1、目的 (4)2、适用范围 (4)3、基本要求 (4)4、规划原则 (4)5、规划期限 (5)第二章村庄布点规划 (6)1、村庄布点规划的制定 (6)2、规划范围 (6)3、规划内容 (6)4、成果要求 (7)第三章村庄规划内容 (7)1、村域规划 (7)2、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 (8)3、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 (9)第四章村庄规划技术规定 (10)1、村庄建设用地 (10)2、村域用地布局 (11)3、集中居住点的选址 (11)4、住宅建筑 (12)5、公共服务设施 (12)6、产业用地布局 (13)7、绿化景观及村容村貌规划 (13)8、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14)9、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4)10、河道水系规划 (15)11、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5)12、防灾减灾规划 (16)第五章村庄规划的成果要求 (17)1、说明的内容 (17)2、图纸的内容 (20)3、附件的内容 (21)第六章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 (22)1、规划要求 (22)2、主要成果 (22)第七章村庄规划的制定 (24)1、编制单位 (24)2、报批(依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 (24)3、公示(依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 (24)附件一:村庄类型与面积统计表(示例) (25)附件二:村庄现状及规划用地汇总表 (26)附件三:集中居住点规划用地平衡表 (27)附件四: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规划项目和估算一览表(示例) (28)附件五:村庄规划村民调查问卷(示例) (30)第一章总则1、目的为指导上海市郊区村庄规划工作,特制定《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2、适用范围本导则未涉及的内容,应参照现行的国家和上海市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3、基本要求村庄规划以上一层次规划为指导,以行政建制村为规划编制单元,综合部署生产、生活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村庄规划编制之前,应确定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要与区域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做好衔接。
村庄规划主要包括村域规划以及居住点和集中居住点规划两部分。
4、规划原则4.1 城乡统筹的原则。
村庄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相衔接。
坚持长期发展的“三集中”方针,正确处理好村庄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与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4.2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切合实际布置村庄各项建设,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4.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为宗旨,村庄规划应当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
4.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
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4.5 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
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在村内公示征求意见。
5、规划期限村庄规划的期限宜与上位规划一致,并建议以近期为重点。
第二章村庄布点规划1、村庄布点规划的制定村庄布点规划由区(县)政府或镇政府牵头组织,结合区域总体规划和镇域总体规划,以区(县)或本镇为单位,确定村庄布点规划。
按照节约资源、集聚发展、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镇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等方面,对镇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布点规划,为下一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2、规划范围原则上以镇域行政范围为最小编制单元。
3、规划内容对镇域居民点进行整体规划,对镇域内行政建制村分类提出处理原则,原则性划分为保留改造型、置换搬迁型、适当发展型三种类型,对各村庄的功能定位、产业职能、建设用地规模等提出控制要求,制定村庄规划的时序计划。
村庄布点规划的成果应以能指导镇居民点布局、指导村庄建设和规划管理为目标。
保留改造型:指基本保留村民居住点的现状格局与建筑形态,规划重点在于对居住点进行局部空间环境的整治和对建筑实体的局部改造。
置换搬迁型:指现状村民居住点由于某种原因全部或部分建筑需要进行功能置换,原居住于其中的村民需要搬迁至周边其他居住点或集中安置。
适当发展型:指在居住条件较适宜的地区适当扩建现有居住点,或在现状非村民居住点的地区新建一定规模的居住点。
4、成果要求村庄布点规划的成果应至少包括以下几项:说明书:对规划的目标、原则、规模、布局、发展方向和实施计划等内容和有关规定性要求等进行必要解释和说明。
统计表:包括村庄类型、人口与面积统计表、村庄类型、迁并政策(发展、保留、搬迁)、新村建设面积、旧村整治面积、村庄整治与建设时序等内容的表格。
(附件一)主要图纸:⑴镇域村庄布点现状图:明确现状村庄位置与范围、各村现状各类建设用地面积。
⑵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图:明确镇域内各村庄的位置与范围,明确保留改造型、置换搬迁型、适当发展型的村庄范围。
第三章村庄规划内容1、村域规划1.1 村域用地布局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 依据村庄所处区位和区域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以及村庄布点规划,将村庄归纳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村庄其规划内容各有侧重:①村庄范围已在城市规划用地内的,以相关城市规划要求控制。
②邻近城镇集中建设区的村庄,规划重点要解决村民居住点建设与城镇建设的衔接以及宅基地置换等操作的衔接问题。
应综合考虑城市化推进和村庄产业发展的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品质。
③远离城镇集中建设区的村庄,是城镇发展需要进行规划控制范围以外的地区,应根据其现状资源条件及发展特点,逐步归并居住点,缩减现有工业用地,鼓励发展农业,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1.3 根据村庄现有资源条件和上位规划中的定位,确定村庄主要功能导向。
1.4 结合区域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等相关规划,合理确定村庄人口规模。
原则上规划居民总户数不增加,鼓励居民向相邻镇区集中。
1.5 合理确定村域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布局及规模,并处理好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
1.6 确定村域范围内各村民居住点的建设用地范围、人口规模、村民居住点的建设类型(分为保留、搬迁、新建)。
1.7 在村域范围内统筹布点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明确规模。
1.8 确定村庄道路等级、宽度及相应交通设施的布局。
1.9 综合配置市政基础设施,明确村庄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方式和排水、垃圾出路。
1.10 根据上位水系规划,梳理现状河道水系。
1.11 合理确定耕地、园地、林地等产业分类和农用地布局。
2、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2.1 每村结合现状情况,宜确定1~2个集中居住点。
针对集中居住点和重要居住点(20户以上)的规划深度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
其他居住点也应适当归并,相对集中布局。
2.2根据居住点现状进行梳理,从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出发,相对集中居住点并进行用地布局,确定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等的用地规模和分布。
2.3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和占地规模。
2.4 确定居住点内部道路宽度、停车配套指标等。
2.5 确定市政配套标准、主要管线走向。
2.6 确定保留、改造和拆除的建筑。
2.7 确定需要保护的建筑、古迹、名木等,以保护和利用结合为原则,明确保护要求。
2.8 结合村庄现状自然环境、河道水系特点,提出绿化和景观规划策略。
2.9 编制整治工程一览表,制订实施计划,对近期项目进行资金估算。
(附件四)3、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为推动上海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鼓励各村在编制村庄规划时,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增加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的相关内容。
具体编制要求详见第六章。
第四章村庄规划技术规定1、村庄建设用地1.1 村庄用地分类1.2 村庄建设用地指标远离城镇集中建设区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120m2/人;邻近城镇集中建设区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适当减少。
为集约利用土地,新建居住点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取下限。
1.3 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是指单项用地除以总人口的数值。
具体参照下表中的有关规定。
新建居住点的人均住宅建筑用地指标可适当降低,整治和扩建的村庄,现状人均住宅建筑用地面积大于85平方米的,应合理降低人均用地水平。
2、村域用地布局2.1 村庄各类用地应相对集中布置,节约使用土地。
2.2 扩建村庄要与原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
3、集中居住点的选址3.1应根据上位规划确定的村庄布点,综合分析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合理选址。
3.2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并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的生产、生活设施及交通条件。
3.3 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环境容量、交通条件等,并按照合理的集中度发展目标,确定相对集中的居住点,人口的集聚规模一般约300~700户。
新建集中居住点的容积率宜控制在1.0~1.5的范围内,特殊地区可适当降低。
4、住宅建筑4.1 新建村民住宅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宜为35~65 m2/人。
改建村民住宅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尽可能控制在指标范围内,若现状已超标,则改建后不能超过现状水平。
4.2 新建住宅建筑的朝向、间距等应符合《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从节约用地的角度倡导多层、联排、叠加等住宅类型。
5、公共服务设施5.1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完善“三室两点”,即村委会办公室、医疗室、老年活动室和便民店、健身点。
5.2 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服务半径合理的地段。
使用功能相容的设施,应集中布置,复合使用。
5.3 人口超过2000人的村庄,可根据需求情况考虑设置小型的幼托和托老设施,以解决青壮年人口外出,村留独居老人和儿童的托管问题。
5.4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 m2建筑面积计算,各类设施的规模可根据村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原则上以常住人口计算配置指标。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注:●——必须设置的项目;〇——可根据需要设置的项目。
6、产业用地布局6.1 原则上不新增工业仓储用地,现有工业应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
6.2 农产品加工、旅游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等与环境相容的产业,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0~1.5。
6.3 临近新城、城镇、产业园区的村庄,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交通、配套条件好的区域,安排一定量的商业办公用地,容积率不宜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