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页PPT文档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页PPT文档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 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 也)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 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 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 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 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 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 仲连是同时代人。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化轴心 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力的推动了华夏 族的最终形成。
兼并战争造成局部统一,秦、楚二国经过春 秋300年的变迁已实现华夏化,各方面趋于一致。
儒道的对比
儒家
道家
注重人事
尊崇天道
讲究文饰
向往自然
主张有为
倡导无为
强调个人对家族、 醉心于个人对社会
国家的责任
的超脱
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 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
儒和道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法家
代表人物:管仲(齐) 子产(郑)
主张:严刑峻法(治 国方略) 实行 文化专制主义
墨家
创立者:墨翟(鲁) 主张:尚力、节用、兼爱
天志、尚同 发展历程:秦汉后逐渐消
失,近代出现复苏之势
墨子:出生日期:前468 ,逝世日
期:
前376;名翟(dí),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
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
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文化上)
法家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
“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 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 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 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 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 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 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 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特长:深观阴阳消息 思维方式:运用阴阳消长
模式论证社会人事,从时 间空间的流转变化中把握世界
邹衍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
表人物,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 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 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章 丘相公庄镇郝庄。
自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 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 一个统一的民族,不再有华夏与蛮、夷、戎狄 区别
儒家学派
创始人:孔子
代表人物:孔、孟、荀
核心:“仁”
思想方法:中庸辩证
四重:血亲人伦、现世事功

实践理性、道德修养
具体来说:
1、天道观上: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
从属地位 2、历史观上:标榜“信而好古”同时对不符时代
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变通修改 3、社会伦理观上:以“仁”释礼 4、修身治国上: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
2、激烈的兼并战争——文化重组 3、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道
术“天下裂” 4、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文化官员走向
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私家学者集团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百家: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中
学说
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墨、道、法、阴阳、纵
横、农······
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继承上的差 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明显的个 性差异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历史成败存亡
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 要执本,清虚自守, 卑弱自持。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 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 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 祖。
时期背景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 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 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
然而,在这充满血污与战 乱的动荡年代,中国文化却 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1、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2、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3、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以及士阶层的崛 起——物质精神生活受到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