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1.(2008山东文综,31)(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2.(2008海南,26)(10分)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6分)
3.(2007山东文综,3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3分)
4.(2007海南,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
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
13日,该
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
我国
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
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
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
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
政府部门根据台
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
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
“云娜”是此
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
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
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
的主要原因。
(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
(6分)
答案:(10分)
⑴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6分)
⑵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的描述。
第⑴题,问题本质是考查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
首先从自然因素分析涝渍的原因,主要是气候与地形因素,影响了降水情况、上游来水情况、向下游泄水情况,从而造成涝渍。
再从社会经济条件考虑成灾的后果,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则受灾较重。
第⑵题,问题本质是考查涝渍灾害的预防措施,应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考虑。
误区警示:第(1)题不会从图示中发现灾害分布区与河流的相关性,导致找不到切入点;还会出现只回答自然原因,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原因。
第(2)题由于对教材相关知识记忆不清,出现不准确的作答。
答案:(10分)
(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
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
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
(4分)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
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移动,防洪工程蓄洪区分洪的作用。
第⑴题,首先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洪水”,而非“洪涝”、“洪灾”,以免答非所问;其次注意从材料和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中“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图中的“淮河干支流”,这次洪水的主要原因就可以结合多雨和水系特征作答。
第⑵题,围绕“防洪”,从“分洪的作用”、“控制工程的功能”、“新河的功能”三个方面回答。
答案:(10分)
(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3分)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4分)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⑴题,研究题意可判断本题的“最严重”的对象应是“灾情”,而不是单纯的干旱问题,排除西北地区。
“最严重”范围应是指在中国范围内,A表示“占本区的百分比”,可以排除其作为旱灾最严重的依据。
因此只有过B、C进行判断区域和理由。
第(2)题,只要能联系华北的春旱和长江流域的伏旱即可。
当然如果学生有试图回答其“连旱”的成因也无不可。
第(3)题,春旱可以引发沙尘暴、盐碱化、森林火灾等问题,该题定位在东北,又是“最主要”的次生灾害,结合本地是我国主要林区及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0分)
(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
(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东北(偏北、偏东)(1分)
不利影响: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2分)
有利影响: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⑴题,要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及时准确地预报”、“政府部门的应急措施”两个关键语句,语言上再略作加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⑵题,20时台风在B地登陆,下午时台风中心位置在哪儿?题目信息中没有说明,因此,A、B两地的风向就不能准确判断。
假如台风中心在A正北,A吹西南风,B地为偏北风。
分析“影响”类问题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即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