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集体备课教案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此为一个典故,本来出自《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本事劝人出世为官,王维在此却反其道而用之,表达还是不出世而是做隐士好。而前面描写的景物在此便是说明这个地方适合隐居。
⑵向学生说明诗句表面容易理解,但是仔细品味还有许多问题。
如,修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明月松林照,急泉石上流”,并让学生讨论改前与改后哪句更好,最后点出“松”和“清泉”皆为意象。
⑷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说明此为倒装,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竹的茂密以及莲的盛放,本变现了细节。“莲动下渔舟”与“芙蓉影破归兰桨”(《红楼梦》中诗句)比较,说明后一句有前的影子,却又在前者上更注重细节,更进一步。
⑸比较“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与“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让同学们说出自己观点,最后总结前句较好,因为生动形象的抓住了细节,再举出杜甫“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的例子,进一步证明观察细致入微才能写出细节。引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教材名称)
二○一四年十一月
一、教材分析(课程地位、教材处理)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2首唐诗和2首宋词组成。它们长短不一,风格各异,手法多样。
王维的《山居秋暝》集中体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习本诗,应注意透过字眼体会诗中山居秋景的清新幽静、恬淡优美,品味“竹喧”、“莲动”的以动衬静之艺术。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黄芦苦竹,杜鹃悲啼,猿猴哀鸣”凄清色调的渲染,琵琶女飘零身世的述说,无不侵染着诗人遭贬的苦闷境遇,与全诗压抑低沉的气氛相一致。柳永《八声甘州》语言平实,状物传情,“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等诗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幻而又细腻,空灵而又真切。《青玉案·元夕》通过元宵节热闹景象的极力渲染,烘托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的与众不同,表达诗人“脱俗淡泊”的心境。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3、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有关典故,明确诗人的高洁志向
4、提问思考,换字品析诗意
5、意象赏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出现的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蕴含上述意象的诗歌)
(破题)
1、学生齐声朗诵;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渲染的意境;
(1)想象、描述“诗中画”:
示例: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2)感悟“画中诗”: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四.诗歌赏析
1、分析诗歌,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⑴背景介绍:《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以下为提问教学、板书)
⑵解题,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单元教学目标
要求在以前古典诗歌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诗、词的流派、风格、语言特点等文学常识;进一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表达抒情性和形象性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衬托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手法等,解读一字一词,感悟、品味诗词字里行间的意蕴表达。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区分朗读和朗诵的异同;分析表达诗歌形象性和抒情性的艺术手法,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⑶诗歌朗读指导:
①听朗读。(配乐)
②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③诵读全诗。
(4)解析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①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课题
《山居秋暝》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王瑞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熟练诵读诗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2.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歌空灵境界,品悟诗人远离尘嚣、寄意归隐的高尚节操和美好品德。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儒释道全才,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
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内容。
2、在梳理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概括。
资料1
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资料2
王维被人称为诗佛,诗往往比较静谧。他和孟浩然对山水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水田园诗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山水只要用来起兴,比如“月出佼兮”“蒹葭苍苍”之类,山水是没有独立地位的。第二个阶段是谢灵运和谢朓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时代,山水被当作描写的对象,往往是静态的,诗人与山水是有距离的。第三个阶段是唐代,山水与诗人的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达到了情境合一的状态。前者是导游,后者把自己完全融进画境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第二三阶段的区别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谢朓与王维的诗去体会。
资料3
简单讲述山水田园诗歌的背后意味。由于山水田园与隐逸之间的关系,诗人在描摹山水的时候往往同时包含着对于官场的厌弃。也就是说,庙堂与山林实际上构成了相互补充的对峙关系,“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山水田园诗歌中也孕育着中国文学中的清洁精神。王维就写过这样的句子:“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⑥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⑦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2、深入鉴赏,拓展知识。
⑴提问,读诗时,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的比较明显?
1.学生完成学习用书预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品味诗歌意境。
1.教师讲解有关诗歌文学常识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有关诗人王维的作品,了解山水田园诗派
1、教师介朗读节奏
3、抓住重点字词赏析诗句的意境,体会王维诗歌“诗画结合”的艺术特点
答案由学生讨论,不定。
(举例:画家、作家、园林设计师、导游、山水旅游公司老板等等)
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④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