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文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

群文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

11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2016.03阅读教学2.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些文辞优美、言之有物的文章。

所谓“言之有物”,即文章内容充实,表达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

而当前,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假、大、空”。

为改掉学生这种作文弊病,教师首先要从阅读教学开始,通过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感受作者选取材料的独特性与真实性,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小摄影师》一课,通过高尔基耐心地配合少先队员给自己拍照的事件,反映了高尔基对广大青少年的关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作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单篇文章教学肢解文章,束缚学生的阅读量;朗读法提升学生感受力,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过于强调教师传授知识,制约了学生质疑与独立建构知识的能力。

针对这些弊端,许多高校专家和一线老师都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群文阅读概念的提出到以蒋军晶为代表的一部分老师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正是这些探索的具体体现。

群文阅读指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1]这一过程既是批判传统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建构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一、对传统的批判传统语文教学有利有弊是不争的事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落实到实践中则显得苍白无力。

群文阅读对如何取舍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单一文本到多篇文本从形式上看,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传统阅读教学实践相比,是课堂中阅读篇目的变化。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堂课只呈现一篇文本,而在群文阅读中一堂课会呈现多篇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5万字。

课本本身是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的,而群文阅读在课堂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把课外阅读这一不可控因素变为可控因素——课内阅读。

同时群文阅读也不同于“一篇带多篇”和“主题阅读”这两种多文本阅读模式:前者强调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取文章,从多角度看待这些议题;后两者则强调一篇为主,其他篇目为这一篇或者证明这一篇主题服务。

孙绍振指出:“从人所共知的常识到天经地义的权威,都要反思。

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分析才有切入口。

”[2]教学中进行单一文本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常态,这样的语文教学是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阅读量的。

群文阅读正是在这一反思中进行分析而产生的实践。

(二)朗读到思考阅读群文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李 兵为伟人的高尔基和蔼可亲的形象。

在学生读懂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续编故事,“当小记者再次遇见高尔基的时候,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利于写作教学的开展。

总之,阅读教学要做到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感悟体验中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曹爱华 山东烟台鲁东大学文学院 264000)odern chinese M115XIANDAI YUWEN2016.03阅读教学朗读教学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阅读教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有利支撑。

对于朗读法的利与弊詹丹先生分析得很透彻:“通过吟诵或吟唱来阅读经典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借助声音效果的营造,把自己与现实暂时隔离开来,充分投身在经典所构建的世界里,如果说这样做能够对当下急功近利的现实、浮躁的世界起一定的隔离效果的话,与此相伴随的缺陷也不容小觑。

因为,如果让自己浸染在经典中不能自拔,完全把现实抛弃在脑后,经典的隔离现实就很有可能变成逃离现实,阅读经典就很有可能变成了麻痹自我。

”[3]语文教师喜欢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甚至不顾文本的具体特点,一味要求学生多读,而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

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阅读一组文章,可能是四五篇,甚至是七八篇,而且阅读后还需要完成预期的目标。

在蒋军晶《创世神话》的研究课中,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记录下自己的听课感受:“这节‘冷清’的课, 只有教师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 ,孩子们在忙碌地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4]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本,而且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文本思考问题,会减少对单一文本反复研读的厌烦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挑战动能。

从阅读时间上看,文本增多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增加,同时教师讲授的时间必定减少,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在规定时间阅读多篇文本的过程中,朗读技能的培养相对弱化,学生必须学会运用默读、范读,甚至跳读这些以前很少受教师关注的阅读技能,这与课标中“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的目标是一致的。

朗读注重聚焦文本的某一点进行感知,群文阅读则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之间异同的比较,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建构知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两种方式。

接受学习强调老师的传授,有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发展;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发现,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认真听的现象随着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情况依旧不乐观。

传统阅读教学是教师依据课文传授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始终是以某一篇课文为基础,这一特点导致学生思考的碎片化。

崔勇先生对群文阅读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概括得很清楚:“群文阅读是以完整的材料为单位的阅读,学生通过高屋建瓴地对一组材料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材料间的关联性。

并且,学生还将在进一步的比较中发现材料间的差异性,从而看到细节对整体产生的作用。

”[5]通过材料关联性与差异性的比较而构建起的知识是整体中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合理性”,不禁让我们反思教师传授知识中的“知识”是否符合这一特性。

谢小庆先生的理解是:“中国学校中广泛流行的这种‘真理——谬误’的非审辩式思维方式把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

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中,讲授的许多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都是非常可疑的。

”[6]同样,学生构建知识中的“知识”是否具有合理性也需要反思,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一组文章中对同一议题多角度的理解,在《创世神话》的教学中,学生最后总结出神话中有许多民族元素,这是通过六组文章的对比得出的这一结论,与只通过盘古《开天辟地》这一篇文章而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材料的丰富性使群文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知识”更显“合理性”。

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11中国SAT年度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学生SAT 的平均分数仅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的平均分数1509分差距高达300分。

这300分的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这也是目前限制中国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并不是只需要在大学里完成,而是从中小学就要开始。

群文阅读或者是有意为之,或者是无心插柳,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来说是有意义地探索。

“批判性思维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

德育部分,是一组关于认知和行为的批判理性精神和品德。

它包括谦虚、谨慎、客观、具体、公正、反省、开放等指标。

”[7]智育部分,特别强调反思、质疑,层层深入的具体分析。

下面具体论述群文阅读是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一)学生的质疑能力孙绍振说:“这可能就是西方哲人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反过来说,我不思故我不在。

通俗地说,我不会反思,就白活了,瞎活了。

”[8]叔本华也曾说过:“不思考的读书只是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要有自己的思想,必须先在阅读过程中对别人的思想进行思考,进行质疑。

教材中的文章,老师的讲解通常在课堂中被当作权威,群文阅读则逐渐对这一权威进行质疑。

首先,把教材中的文章进行重组,由单篇文章教学变为一组文章教学,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和这一组文章中的其他文章被列入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开始怀疑教材中文章主题的唯一性与作者观点的绝对真理性;其次,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思考时间大大增加,教师讲解相对减少,学生更多116 odern chineseM XIANDAI YUWEN2016.03阅读教学的是回到文本学习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威性会相对下降;再次,在一组文章的对比中发现异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即为什么同一议题的文章会出现这些相同或者不同点,使学生的思考上升一个层次。

(二)学生的比较与评价能力《2011中国SAT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在考察批判性思维的阅读和写作时,“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比较和评价论点’这类题型中,因为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剥离表象去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设’,同时对比不同作者的观点,这也成为中国学生‘最大的软肋’”。

传统阅读教学过于重视对单篇文章中的语句、结构、主题、作者意图等进行精读,则对不同文章的比较、学生自己观点的提出不够重视,这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比较和评价论点”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首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课堂上只呈现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教师提供其他文章,学生则无法训练比较能力;群文阅读则根据一个或者多个议题提供一组文章,为学生根据议题比较文章中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可能性,并以此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

其次,这组文章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某一主题的,学生要理解这一主题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评价不同作者的观点,从而整合得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蒋军晶老师在“友情诗”群文阅读教学中,提供五组友情诗,每一首诗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友情,学生需要理解每一首诗中作者对友情的看法,自己最后得出“什么是朋友”这一问题的答案。

最后,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相对完整客观地审视文章,使得出的观点更具“合理性”,从一篇文章中得出某一结论(阅读《盘古开天地》得出“古人喜欢把世界看成一个蛋”),与从一组文章中得出某一结论(阅读中国神话、伊朗神话、罗马神话、印度神话后得出“古人喜欢把世界看成一个蛋”),显然后者的结论更符合批判性思维中的“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9]更具“合理性”。

(三)学生的德育群文阅读对学生智育的培养只是批判性思维中的一个方面,对德育方面的培养也体现得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平等的精神。

“批判就是研究,就是讨论,是思想的交锋,是思想的互补和互动,是通过交换达到思想的完整和提升。

”[10]在这种交流中平等是前提。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每一篇文章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理解这一主题,教师参考资料中有对这一主题的解释,所以在讨论前教师心中已经有了对这一主题的正确答案,再加上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始终高于学生,使学生表达思想时有所顾忌受到约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