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运河:一项概念史研究

中国大运河:一项概念史研究

中国大运河:一项概念史研究作者:李玉岩潘天波来源:《档案与建设》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南北交流需求不断深化的产物。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至今,中国大运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积累了厚重的精神产品,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概念史作为中国大运河研究方法,从时间、空间、功能上阐述运河概念的演进。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大运河概念内涵不断丰富,其价值意义不断被深化。

[关键词]中国大运河概念史运河文化一、南北往来之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用以沟通地域、水域区间。

中国大运河主要有三条: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

隋炀帝因长安城不能适应其发展,遂迁都洛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经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达北京(古称涿郡),南通郑州、开封、商丘、淮北、宿州、常州,至杭州(古称余杭)。

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于605年至610年疏浚古時开凿的旧河道,修成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长约1797千米,南起杭州,流经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衡水、沧州、天津,到北京。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于公元前486年开始,引长江水入淮。

后不断向北向南延长,经隋、元两朝大规模扩展、整治,京杭大运河基本形成。

浙东大运河即杭甬运河,由西到东经杭州、萧山、绍兴、宁波。

春秋时开凿绍兴山阴故水道,西晋时开挖西兴运河,后与曹娥江形成西起钱塘江,东至东海的完整运河水道。

南宋时期,浙东运河因南宋建都临安,成为最重要的航道。

中国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

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由南向北,一路汇集多条自然河流。

“吸纳了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六大文化带的文化资源,沿线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漫长的河道,无数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及沿岸的衙署、钞关、官仓、会馆、庙宇和驿站,厚重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民俗、史学等,还有运河沿岸各种文化节庆及带来的品牌符号,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概念史又称历史语义学,即一种史学类型,最早出现于黑格尔《历史哲学讲座》。

李里峰认为:概念史研究各种文化中重要概念及其发展情况,并展示特定词语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语境和联想。

其独特的历史视角、考察维度模式不同于实证主义方式的研究。

“‘语境’、‘概念’和‘修辞’是其思想史研究的三个关键词,其中‘概念’既是思想观念的核心和内涵,也是研究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位’。

”[2]研究中国大运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慎终追远,而是探寻中国大运河流域的互动关系。

研究中国大运河不能被现在的知识制度、观念视野、思维习惯等禁锢,而是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其进行阐述。

可通过中国大运河概念的迁流,对其背后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进行新角度、全方位的解读。

二、中国大运河概念之演进中国大运河概念史的研究对象是运河,那么怎么定义运河呢?普遍观点,人工开凿的用于运输的河流称为运河。

中国大运河概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大运河起初被界定为贯通于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元代以后,大运河指贯通于元代的京杭大运河;为申报世界遗产,提出包含整个大运河工程体系的中国大运河概念。

(一)从时间上看中国大运河概念根据时间维度,中国大运河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邗沟”之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事频发。

吴王夫差要北上伐齐,争霸中原,但齐国路远艰险,道路不畅,依靠陆地运输战事所需军粮和辎重等物资不切实际。

当时吴国擅水,其优势即水军和先进的造船、开河、航运等技术。

那时长江与淮河之间并不互通,走海路又风疾浪大,风险甚大。

因此,公元前468年,吴国利用长江三角洲至淮河间天然河湖港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凿,连接几个湖泊,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自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再向西北到淮安入淮河,即为邗沟,从此贯通长江与淮河。

此之为邗沟,盖因此运河以南端古邗城为起点。

邗沟是淮扬运河的前身,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延伸河道,先后开凿了大沟与鸿沟,从而连通江、淮、河、济四大水系。

第二阶段,隋朝至宋朝时期“漕河”之概念。

隋朝出现漕河之名,宋朝延续隋之说法,漕河被广泛使用,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中,宋代使用运河之名的文献多达90余种,有“运河之大利”的说法。

南宋江南运河河段首次出现“大运河”之概念。

很长一段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经济重心,北方比南方经济进步。

到魏晋南北朝时,四百多年的混乱,使得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北方经济受到重创和冲击,南方经济则发展迅速,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心。

隋炀帝即位后,由长安迁都洛阳,经济主要依赖江淮,格外重视江淮地区,但其政治中心不能随经济重心的变化而南移,因此隋需加强对南方的管理,洛阳需与江淮富庶经济区域沟通,北方需南方粮食物资供应。

同时,长时间的分裂割据,使得国家南北交流被阻断,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上升、经济的发展,这时迫切需要加强南北经济、贸易的联系。

公元587年,隋兴兵伐陈,从今淮安至扬州,改造邗沟,称山阳渎,又整改取直,不再绕道射阳湖。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集百万民工,开凿通济渠。

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西起今洛阳,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板城渚口引黄河水入汴河,继商丘、宿县、泗县等入淮河,直接沟通黄河和淮河。

公元608年,又征发黄河以北民工,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北通涿郡。

公元610年,由今镇江经无锡、苏州、嘉兴到杭州,通钱塘江,开通了江南运河。

至此,基本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相连组成,北通北京,南至杭州,全长2700余千米的漕河(隋唐大运河),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唐宋朝时,对其作过一些修整,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运河”之概念出现。

明清时期的运河多指京杭大运河,此时“运粮河”这一概念多在北方流域使用,明朝正史文献虽称之为运河,但《明史》记载多为漕河,此时其他地方志、专书等亦多用漕河之名。

清朝设置“北运河”之管理机构,通常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及江南运河之称呼。

明、清两朝皆建都北京,在元运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建重修。

明朝疏浚淤废的通惠河闸坝,在山东河段进行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恢复通航。

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水修柜,解决其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

为避免受黄河泛滥影响,改经沛县、徐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邳县入黄河的今韩庄运河线。

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在洪泽湖、高邮湖一带修建运河西堤,运河东堤修建平水闸,用来调节此段运河水位。

清朝,在黄河东侧,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北连韩庄运河,南通今里运河。

至此,运河线路与黄河河道完全分开。

明清两代,国家高度重视运河之漕运,设置漕运总督及河道总督,掌管运河漕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迅速发展、繁荣。

运河(京杭大运河)即南北方交通的重要脉络。

第四阶段:建国以后“中国大运河”之概念。

建国后分别于1953年、1957年修建船闸,对大运河进行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

1959年后,结合南水北调系列工程,重点扩建徐州段至长江段的运河河段,采取扩大沿岸灌溉及排涝面积等措施。

申报世界遗产时,发现京杭大运河不能包含整个大运河工程体系,于是提出了中国大运河的概念,但是此时的中国大运河只包括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条线路。

2009年,从文化遗产保护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战略入手,浙东运河被加入到中国大运河概念中。

由此,中国大运河概念得到科学系统、完整的定义。

中国大运河是由申报世界遗产应运而生的一个新词汇、新概念,应从世界遗产的视野出发,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对中国大运河的科学、系统、完整的界定为依据,解释中国大运河的概念:“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

”[3]中国大运河在英语中,表达为“The grand canal”。

(二)从空间上看中国大运河概念根据空间维度,中国大运河指自春秋时期开凿邗沟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的总称。

中国大运河概念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隋唐大运河。

此因隋朝修建,唐朝完善得名。

古书记载:“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其以洛阳为中心点,北通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衡水、沧州至北京,南经郑州、开封、商丘、淮北、宿州、常州、无锡、苏州、湖州、嘉兴到杭州。

隋唐大运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八个省、直辖市,地跨十多个纬度,纵贯华北平原与东南沿海,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脉络,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建设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隋唐大运河由永济渠与通济渠两大水线组成,贯通南北。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征召百余万民工,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其疏浚前面王朝开凿遗留下的人工河道和自然水道。

今河南武涉至汲县段运河,即沁水、卫河连接而成;汲县达馆陶段运河,即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所成;馆陶及沧州段运河,由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相通;沧州到涿郡段,利用漳水,經独流口与漳水相离,另辟新道,再与漯水相接。

唐朝则不懈地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数度开凿、疏浚、整改和修缮。

可以概括为:“四疏汴渠,五浚山阳渎,三治江南运河,二凿丹灞水道,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灵渠,黄河汾水道。

”[4]这里的次数只是大型疏浚整顿的次数,实际上,运河通塞不定,疏浚与整治是经常而频繁的。

唐朝对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整治、疏浚是穷尽其力的,因此运河沿岸的干流和支流得以通畅,漕运事业得以兴旺。

通济渠又名汴水,将黄河与淮河相连,是重要的中原渠道。

由于连接黄河,所以河水含沙量较大,容易造成淤泥堵塞。

"塞长茭,决沮淤",是每年初春必须的工程,否则河道淤积,阻断漕运,不良于航。

隋唐大运河的概念代表着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等水系的水利工程已经形成,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的沟通与交流,代表着沿岸城市借助大运河繁荣发展。

第二部分:京杭大运河。

此为连接北京与杭州的运河河道。

由杭州经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宿迁、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衡水、沧州、天津至北京。

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等水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