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19.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班级:七(1)班
[课标内容]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策略]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出示思考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掌握本课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学生预习。

组织学生详细阅读教材,分发《导学稿》,全班快速完成导学稿中“自主预习”部分。

二、导入新课
由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简要复习戚继光抗倭的知识,揭示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分组探究)
(一)、西方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他们侵扰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在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后,实施了哪些暴行?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是如何抗清的?你怎样看待郑成功的抗清活动?
③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④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三)、雅克萨之战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条约?它的签订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四、课堂小结
1、西方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①、1553年,殖民者占据澳门。

②、17世纪初,、入侵台湾。

2、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①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康熙帝组织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①、背景: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②、经过: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攻打雅克萨,沙俄被迫投降。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
A、时间和地点:
B、内容和意义: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达标检测,教师辅导点拨。

第19课《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说课稿
时间:20XX年5月26日
一、教材简析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的第四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七单元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七单元中又处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和第20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第22课《盛世危机》一起,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的危机,上好本课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
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

三、教法简介
问题教学法,围绕本课内容,以问题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充分参与并适时作点拨指导,发挥学生的学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课前预习——合作探究——课堂梳理——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课前先组织学生预习,在较短的时间自学课文,完成导学稿中“自主预习”部分,让学生先对课文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紧接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游击队歌》,让学生在歌曲中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从复习戚继光抗倭开始,导入新课。

[本环节我采用承前启后的导入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如果遭到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会坚决的反抗到底,很自然地进入新课情境]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探究一:通过探究以下问题,理解西方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内容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他们侵扰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在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后,实施了哪些暴行?
以上三个问题的设置,忠实于课本,既让学生快速的掌握基础
知识,又关注澳门的现实,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强大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探究二: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是如何抗清的?你怎样看待郑成功的抗清活动?
③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④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台独分子的言语,台湾是“无主荒地”的言语,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收回台湾的原因。

之后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理解郑成功的历史功绩。

探究三: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条约?它的签订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雅克萨之战的背景、过程、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环节:课堂梳理。

在学生通过自己学,探究师生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再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梳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的框架,掌握知识。

第四环节:课堂达标检测。

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后,进行当堂的达标检测,以巩固所学知识。

如有时间的话,教师作以下分析反馈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