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经典语录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针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提出“上燥治气,中燥

增液,下燥治血”的治疗大法。所谓上燥治气,即病初以治肺为主,燥邪在表,发热、微恶风寒并见,苔白脉浮,宜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如桑杏汤(《温病条辨》),病入气分,见肺中燥热明显,津伤亦加重,则以清肺泻热,甘寒养阴为治则,代表方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方中用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清肺泻热,宣肃肺气,同时合用阿胶、胡麻仁、麦冬,润燥养阴之力更重,用少量人参、甘草益气以生津,正如《难经·十四难》所说:“损其肺者益其气”; 中燥增液,即病至中期以胃肠津液耗伤为主,宜以甘寒养胃阴、润肠燥,如增液汤、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温病条辨》)、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等,其中五仁橘皮汤中用富含油脂的甜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养阴润燥、润肠通便,可用于内、外燥邪引起的便秘。何秀山称该方为“润燥滑肠,体虚便秘之良方”; 下燥治血,即病至后期,若伤及肝肾真阴,宜用甘寒、酸寒、咸寒之品滋养肝肾阴液,非指滋补阴血,如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方中以白芍、地黄、阿胶等养肝肾真阴药物为主,较秋燥初期、中期常用的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梨皮等养阴之力更强。秋燥病入气分治疗尤应谨慎。燥热性质近于火又不同于火,病程中往往出现里热盛的证候,但黄芩、黄连等苦寒清热泻火药应慎用,苦寒药多有苦燥伤阴之弊,即使热象较重,也应少量使用。因燥证之治独喜柔润,最忌苦寒伤阴,应以甘寒为主,少佐苦寒。正如汪瑟庵在《温病条辨》按语中所说:“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 外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