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

藏 象
1
第三章 藏 象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和生理联系。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气 之间的整体联系。
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生理功能 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主要病理变化。
藏象学说概论
与六腑构成阴阳表里关系, 与形体官窍取得联结; 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与精神情志活动相关, 形成人体五大系统。 这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在形态上密不可分,在 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体现了结构 与生理、病理的统一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但是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与自然 环境保持着统一性。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 象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说 的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成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基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的 形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 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2.精化为气 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 生五脏之气,五脏 之气分为五脏之阴 和五脏之阳。
气分阴阳

精化 为气 五脏藏精
藏象学说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形体、官窍。 形体-广义: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机能组织
狭义:皮、肉、筋、骨、脉等-五体 官-特定功能的器官:耳、目、口、鼻、舌-五官 窍-孔穴-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窗口-七窍和九窍
七窍-头面部七个孔穴-眼、耳、鼻、口 九窍-七窍+前阴、后阴 官必有窍,窍必成官-官窍并称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人生存于自然界,生命活动规律必受制 约和影响,也必然会作出反应。五脏与五 时是相互通应的,五脏虚实与五时气候变 化密切相关。
中医学将人体与自然界置于同一体系中 加以研究,指导养生和防治疾病。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 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 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 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形态似腑,空腔器官 功能、特性似脏:藏精气而不泄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 腑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腑
中空有腔性脏 器
奇恒之 中空有腔性脏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 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 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以脏腑为基础
脏腑---人体内脏总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实性器官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生理特性:藏而不泻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空腔器官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五脏之阳--脏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 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 两者协调平衡,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 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8
“藏”与脏器的区别
藏 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用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方法认识 是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 脏器 指机体内外的器官
是纯形态学/实体性的结构 其功能是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获得
藏象学说是
研究
藏象概念内涵
脏腑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
脏腑之间
相互关系Βιβλιοθήκη 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学说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形态似腑,空腔器官 功能、特性似脏:藏精气而不泄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以脏腑为基础
脏腑---人体内脏总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实性器官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生理特性:藏而不泻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空腔器官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二字,首见于 《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
什么是藏象呢?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 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 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2.五脏之气--脏气 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
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
五脏之精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
3.五脏之阴阳
❖ 五脏之阴--脏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 等作用的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