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西医结合院(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编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该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一般规律与机制,同时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基础研究。
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内容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
总论主要介绍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以系统为单位,介绍一些常见的病理过程。
本课程适用专业为中西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医学类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促进前期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并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通过对疾病本质的学习,丰富医学知识和技能,树立和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及医学人文精神。
该课程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三个纬度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依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习内容包括较全面、系统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设置理论课36学。
二、课程目标【总目标】:通过学习疾病发生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使学生系统、辩证地认识疾病的本质;以正常机体的功能代谢为基础,逐步认识、理解患病机体的各种病理生理学改变,从而认识到本课程的桥梁价值,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通过PBL授课及小组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医学人文精神;通过有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等基本病理生理学概念和病理过程,学习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发生的基本机制,认识疾病的本质,理解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及特殊规律。
【技能(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式学习、PBL案例分析等手段,培养临床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PBL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1.通过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并能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比学习中医学知识,促进中西医结合与发展。
2.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桥梁作用及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3.通过学习疾病的本质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患者,注重交流与沟通,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学习要求第1教学单元绪论【知识目标】1.熟悉:知识点1、病理生理学的概念;知识点2、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病理过程;知识点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2.了解:知识点1、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地位及研究方法。
【提高能力】提高建立各种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疾病横向联系的能力。
【探究学习】无。
第2单元疾病概述【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疾病的概念;知识点2、脑死亡的概念、意义。
2.熟悉:知识点1、病理过程、病理状态、病因、条件的概念;知识点2、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点3、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3.了解:知识点1、常见病因分类;知识点2、各类致病因素的致病特性;知识点3、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知识点4、疾病分期与转归形式。
【提高能力】提高预防亚健康及疾病的能力。
【探究学习】无第3教学单元水电解质紊乱【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知识点2、低钾血症的概念、发生机制以及对心脏、骨骼肌及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知识点3、高钾血症的概念、发生机制以及对心脏、骨骼肌及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
2.熟悉:知识点1、正常水、钠平衡;知识点2、水、钠代谢紊乱的病因;知识点3、水肿的概念和发生基本机制;知识点4、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知识点5、正常钾代谢;知识点6、钾代谢紊乱发生的原因。
3.了解:知识点1、各型脱水和水中毒的防治原则;知识点2、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电图的影响;知识点3、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知识点4、钙磷代谢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提高能力】提高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诊断及防治能力。
【探究学习】1.探究钙磷代谢异常可能出现在哪些疾病中,可能的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他电解质紊乱有无关联?2.设置案例讨论,学生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案例。
(中医学类和中西医临床医学)第4教学单元酸碱平衡紊乱【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知识点2、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知识点3、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时机体的代偿;知识点4、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的影响;知识点5、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
2.熟悉:知识点1、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知识点2、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原因和机制;3.了解:知识点1、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知识点2、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基本类型,代偿预计值公式的使用;知识点3、各种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提高能力】提高对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及防治能力。
【探究学习】1.通过案例分析或梳理知识框架图,探究在疾病发生时酸碱平衡紊乱与水电解质紊乱之间的相关性。
2.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混合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和步骤。
(中医学类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第5教学单元发热【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发热、发热激活物和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知识点2、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2.熟悉:知识点1、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改变;知识点2、内生致热原和中枢性发热介质的种类。
3.了解:知识点1、热限及其成因;知识点2、发热的防治原则。
【提高能力】1.提高对发热这一病理过程可出现在何种疾病中的认识;2.提高对发热的防治能力,理解解热药的作用靶点。
【探究学习】无第6教学单元应激【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应激、应激原、急性期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热休克蛋白的概念;知识点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与细胞反应;知识点3、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知识点4、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其生理意义。
2.熟悉:知识点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其构成及基本效应;知识点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轴构成及基本效应;知识点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应激与应激性疾病的发生的机制。
3.了解:知识点1、急性期反应以及热休克蛋白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意义;知识点2、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知识点3、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
【提高能力】提高对不良应激的防治能力。
【探究学习】探究与心理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并理解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和连续过程,最终导致疾病发生。
第7教学单元缺氧【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缺氧的概念;知识点2、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及其机制;知识点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包括代偿适应与失代偿性变化。
知识点4、氧疗的原则。
2.熟悉:知识点1、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和影响因素;知识点2、缺氧引起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3.了解:知识点1、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知识点2、氧中毒。
【提高能力】1.根据缺氧类型的不同,学会临床处理时的不同给氧原则。
2.了解对于新生儿等缺氧后遗症如何护理和康复。
【探究学习】无第8教学单元休克【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休克的概念和发生的始动环节;知识点2、休克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意义。
2.熟悉:知识点1、休克的病因和分类;知识点2、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知识点3、常见休克的病变特点(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3.了解:知识点1、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知识点2、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提高能力】1.结合临床表现,能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休克,或处于休克的哪个阶段。
2.能够结合休克发生的原因及机制,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治休克的发生发展。
【探究学习】1.思考:休克过程中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但对微循环的效应发生变化,为什么?2.查阅文献及书籍,谈谈感染性休克发生机理及防治原则。
(中医学类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第9教学单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DIC的基本概念;知识点2、DIC的发病机制;知识点3、促进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知识点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2.熟悉:知识点1、DIC 的分期及各期的病理生理特点。
3.了解:知识点1、DIC的分型;知识点2、“3P”试验、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知识点3、DIC的病理生理学防治基础。
【提高能力】1.学会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能够及时判断DIC的发生。
2.提高知识之间横向联系的能力。
【探究学习】1.思考:休克与DIC的关系。
2.如何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发生DIC?3.查阅资料,了解发生DIC时,临床抗凝或溶栓的原则。
(中医学类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第10教学单元心功能不全【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心力衰竭的概念;知识点2、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知识点3、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知识点4、心力衰竭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肺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心输出量不足)。
2.熟悉:知识点1、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与诱因;知识点2、心力衰竭的分类;3.了解:知识点1、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提高能力】1.提高对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防治能力。
2.提高对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的动态分析能力。
【探究学习】1. 探究缺氧、酸碱平衡紊乱和水电解质紊乱与心力衰竭之间联系;2. 探究中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现状及各自优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原则。
(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第11教学单元呼吸功能不全【知识目标】1.掌握:知识点1、呼吸衰竭的概念及分类;知识点2、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包括通气障碍、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呼吸衰竭通气功能障碍或换气功能障碍的血气变化特点。
2.熟悉:知识点1、呼吸衰竭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呼吸节律改变、肺性脑病、肺动脉高压和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知识点2、Ⅰ型、Ⅱ型呼吸衰竭氧疗原则的差异。
3.了解:知识点1、ARDS;知识点2、呼吸衰竭的病因及防治原则。
【提高能力】1.提高对呼吸衰竭的诊断及防治能力。
2.提高对各种呼吸疾病如何发展成呼吸衰竭的动态分析能力。
【探究学习】1.探究缺氧、酸碱平衡紊乱和水电解质紊乱与呼吸衰竭之间的关系。
2.探究中西医治疗呼吸衰竭的现状及各自优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