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状配合物
对于一个正常的共面八面体,M处于八面体中心, M—M距离为2.80埃。 Cr2Cl93M—M 磁性 3.12 Mo2Cl932.67 W2Cl932.41 反磁性
顺磁性三个未成 反磁性 对电子(d3)
成键情况 不存在 Cr—Cr键
有强 中等强度 Mo—Mo键 W—W键
稳定规律:同一族金属离子生成簇状配合物的稳定 性从上→下稳定性增大,即较重的元素容易生成 M—M键。
( 2)簇的金属骨架结构中的“边”并不代表经典
价键理论的双中心电子对,骨架中的成键作用以离域
的多中心键为主要特征。 ( 3 )占据骨架结构中心的顶点,可以是同种或异 种过渡金属原子,也可以是主族金属原子,甚至可为 非金属原子C,S,P等。
( 4 )簇的结构中心多数是“空”的,无中心金属
原子存在。
例如: Au11I3[P(ρ-ClC6H4)3]7 。 11 个 Au 中有一个在
中心。
簇状配合物的基本骨架结构
2. 为什么簇状配合物的结构绝大多数是三角形或 以三角形为基本结构单元的三角面多面体? 在一个三角形结构单元中,金属原子间的键合, 作用关不局限于边,而且也能通过三角形中心, 而三角形中心到顶点的距离比正方形中心到顶点 的距离要短。通过三角形中心,两个金属原子间 的距离短,成键强,故多数是以三角形为基本结 构单元的三角形多面体。
(2)若为非对称结构,则将其中一个中心原子及其配体 一起作为另一个中心原子的配体(词尾用“基”)来 命名。另一个作为主要的中心原子是元素符号的英文 字母在后的金属。 例如:[(C6H5)3AsAuMn(CO)5] 五羰基· [(三苯基胂)金基]合锰
2. 中心原子间既有桥联基团又有金属之间键
此类化合物应按桥联配合物来命名,并将金属- 金属键的元素符号在括号中缀在整个名称之后。 例如: (CO)3Co(CO)2Co(CO)3 二(μ- 羰基) · 二(三羰基合钴)(Co-Co) 3. 同种金属原子簇状配合物的命名 命名时在金属原子之前写明该金属原子簇的几何 形状(如三角、四方、四面等)。
(2)不饱和配体
不饱和配体常与在周期表右下边的过渡金属元 素形成簇状配合物。金属原子氧化态多为0或负。 第二、三过渡系列所有过渡过元素(除 Hf 尚 外),其余均能生成羰基簇状配合物。
这类配合物中不仅形成 M←L的σ配键,同时形 成 M→L反馈 π 键。 π 接受体移去金属原子反键轨道 的电子,降低金属原子的电子密度,而有助于配合 物的稳定。
不饱和配体:CO、NO、PR3、AsR3 以及苯,吡啶, 环戊二烯,Phen等不饱和有机基团。
IVB
△
VB V △ ●Nb ○ △ ●Ta ○
VIB Cr ● ▲Mo ○ ● ▲W ○
VIIB
▲Mn ▲
VIII Fe
▲ Co
IB Ni
△ △Cu
Ti
△ Zr ● ● Hf
● ▲Tc ○ ● ▲ Re ○
最突出的例子是: Os6(CO)18, 它的结构不是 八面体,是双冠四面体。
Os6(CO)18结构
在此簇中,被 底部两个三角 形共用的两个 Os 原 子 均 各 自 直接键合 5 个其 它 Os 原 子 , 每 个Os原子各连3 个CO。
3. 配体的形式
在簇状配合物中的配体有三种结合状态: ①端基:与一个金属原子结合的配体称为端基。 (M—L) ②桥基:与两个金属原子结合的配体称为“线桥基” (M—L—M)或简称“桥基”。以μ2—L表示。 ③面桥基:与多面体中同一面的几个金属原子相连 的配体称为“面桥基”以μx—L表示。 由于簇状配合物的结构多以三角面为基本结构单元, 故面桥基以μ3—L最为常见。
● Ru ▲ ● Os ▲
● Rh ▲ ● Ir ▲ ● △ Pt
△Au
Pd
△Ag
●:耐熔金属M—M键倾向大。 ▲:能生成中性金属簇基簇状配合物。 ○:能生成以卤素、含氧酸根,硫化物为配体的簇状配合物。 △:主要生成阴离子金属羰基簇状配合物,或含有其它配体的 羰基簇状配合物。
二、存在M—M键的判定
有相当强的成键作用以克服C1-C1间的斥力。
[Re2Cl8]2-结构示意图
3. 解释
① 设Z轴为两个Re原子的连线轴, Re原子利用 dx2-y2
采取dsp2 杂化,然后利用dsp2 杂化轨道形成Re—Cl
键,每个Re与四个C1以接近正方形的平面键合,形
成 σ 配键。
② 每个Re原子沿键轴的 dz2和pz 轨道杂化,形成2个 dp杂化轨道,其中一个杂化轨道与另一个Re原子相 同取向的轨道形成σ键;另一个杂化轨道在相反方向 形成非键轨道。
一、簇状配合物的生成条件 1. 金属及其氧化态 (1)同种金属,较低的氧化态(II、I、0或负)较易形 成簇状配合物;高氧化态生成的簇状配合物很少。 原因:高氧化态价轨道收缩,电子密度减小,不利 于相互重叠成键的原因。 (2)第一过渡系的元素成簇能力比相应的第二、三 过渡系元素差。 原因:从电子结构看,过渡金属原子间成键涉及d 电子。由于3d轨道比4d、5d小、不利于轨道重叠, 故M—M成键能力相应地较小。
例如:
2[Fe4(µ -CO)(µ -CO) (CO) ] 3 2 3 9
M4(µ 2-CO)3(CO)9(M=Co,Rh)
在簇状配合物中三种键合状态的羰基——端羰基、桥 基、面桥基可由红外光谱的羰基伸缩频率来区别。
C-O基类型 端基 桥基 C-O键长(埃) 频率(cm-1) 1.12-1.19 1.165-1.20 2150-1950 1900-1750
3. 键能
一般规定 M—M 键能达到 20Kcal∕mol 附近即认
为金属键存在。
注意:不同金属 M-M键能的比较一般须在同 类配合物及同种测定方法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判断。 三、结构特点及表示形式 1. 结构特点
(1)簇状配合物的结构是以成簇的金属原子所
构成的金属骨架为特征,骨架中的金属原子以一种 多角形或多面体排列着。
(2)三重键的双核配合物
例如:具有M2L6类型Mo(Ⅲ) W(Ⅲ)双核有机金属 配合物,(L=R、NR、OR),Mo—Mo距离在 2.20—2.24之间;W—W距离在2.25—2.30之间皆 为三重键。
即1个σ键,2个π键,由于有机配体的体积较大, 难为形成dxy-dxy重叠的δ键,结构有利于交错构 型。
Re3X9L3类三原子簇中M—M成键分子轨道
在Re3X9L3中1个Re3+为5d4,3个Re3+离子共有
12个电子,这12个电子全部填充在成键轨道上,
因此成键轨道全部占满。具有最大的M—M键合 为双键,成键电子都配对,化合物是反磁性的。 若从电子配对法来看,由于有6对电子配给Re3三 角形的3个Re—Re边,每个边可分到2对电子。所
究得最充分的是 [Re2Cl8]2- 、 [Mo2Cl8]4- 以及其应
的衍生物。
2. 特点
① M-M距离极短;Re-Re为2.24埃,Mo-Mo 为2.14埃。(相应的金属本身的平均M-M距离分 别为2.741埃和2.725埃)。 ②有两种可能的构型,两个MCl4重叠取向和交错 取向。 若取重叠构型,则由于Re-Re距离极短,要求氯 原子间的距离在3.32埃左右,这个数字小于其范德 华半径之和(3.40~3.60埃)。这就要求M—M间
面基
1.19-1.22
1800-1700
由端基→桥基→面基红外光谱的羰基伸缩频率逐 渐减小。
四、簇状配合物的命名 1. 当中心原子之间仅有金属键
(1)含有金属键而且具有对称结构的化合物应用倍数词 头命名。
例如:[Br4Re-ReBr4]2二[四溴合铼(III)]酸根离子 二(五羰基合锰)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Mn-Mn(CO)5]
1. 键长
存在M-M键的最可靠证据来自分子结构测定。 通常可由测定M-M键长来判断。 (实验值) M-M Tc2Cl832.13埃 纯金属晶体中 M—M 2.16埃 结论 有金属键
W2Cl93-
2.41埃
2.74埃
有金属键
注意:对于一个给定的金属原子对,它们之间的距离 是随金属的的氧化态,配体的本质以及分子结构等其 它因素而变。
采用分子轨道的一种简单近似方法来处理
将Re3X9L3结构中按Re原子分为三组,每一组Re 原子有5个配体,在八面体的5个顶点。
Re3X9L3的结构
每个Re原子有9个价轨道,其中用5个适当的轨道与 配体成键,则每个Re剩下4个未用的原子轨道。 假定:余下的轨道是纯的d轨道。3个Re原子剩下 的12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12个分子 轨道,分子轨道的能级次序近似如图:
Os3(CO)12 十二羰基合-三角-三锇
[Nb6Cl12]2+ 十二(μ- 氯)合—八面-六铌(2+)离子
[Mo6Cl8]4+ 八(μ3- 氯)合—八面-六钼(4+)离子
§6.2 簇状配合物的分类
一、双核配合物 1. 金属原子间所形成的键(成键情况) 在双核配合物中认为M—M间以多重键结合。 1964年美国学者 Cotton和他的合作者研究了三百 种簇状配合物,提出了大多数都含有多重键。研
③生成M—M键能力与该金属的标准原子化能成正 比。具有高原子化能的金属,即具有高熔点和高沸 点的金属,生成M-M键的倾向也大,这些耐熔金 属大多在第二、三过渡系列。
2. 配体 (1)饱和配体 饱和配体只与周期表左下边的过渡金属形成的簇状 配合物较多。例如:Nb、Ta、Mo、W向右到第8副 族则颇难形成。 原因:轨道收缩而且价层中电子数增多,空位减少, 不利于M—M成键。
③ 两个Re的dxz和dyz分别形成2个d—dπ键,一个在
xz平面,另一个在yz平面。
④ 每个Re原子剩下的dxy轨道重叠形成d-dδ键。重 叠构型δ重叠最大;交错构型则δ重叠趋于零,所以 δ键较弱,由于δ形成,有利于重叠构型。 总之,Re—Re之间作用结果生成1个σ键2个π 键和1个δ键。为四重建。 Re3+为5d4,2个Re3+有4对电子,因而生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