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作业第一次1、孔子的人性观是性善论。
(错)2、生活教育论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错)3、原始社会时期没有教育存在。
(错)4、《学记》是孟子的作品(错)论述题:1、试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隋以前是察举,隋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避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科举制度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该制度的广泛推行是在唐朝。
唐王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科举考试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
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宋代科举比唐代从规模到制度都有了进—步发展,这是由于宋初诸帝看到了科举取士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有重要作用。
宋代统治者,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重视科举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控制思想,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科举盛行对教育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学校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
学者只为追逐名利,希图侥幸登上仕途,因而其读书目的既非振兴国家,对于学业也不求甚解,官学虽设而有名无实,科举之所取,多数并无真才实学。
表现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
元代科举仿行宋制。
明初之于科举虽很重视,但取仕并非仅赖此一途。
清代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较前代更为繁杂而周密。
2、试析《学记》的教学思想。
答:《学记》是《礼记》中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村民”、“化民成俗”,《学记》两段精炼的文字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既论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又阐明了教育的可能性。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拟订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的理想的学制系统,又以大学为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还记录了古代学校管理和行政领导方面的制度和规定。
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
《学记》中还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如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类比法等;《学记》对于教学工作中违反教学原则,不讲究教学方法以及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概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学记》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充满着辩证法因素,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近两千年前的中国能有如此全面、严整的教育学专著,许多论点和例证,今人读之,仍为之叹服。
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吸取营养,为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改进教育工作服务。
3、试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答:蔡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如下几部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应该独立;“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
4、试析墨子的教育思想。
答:1、教育作用的主张,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反对命定论比孔子还要彻底。
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否。
“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贵,不强必贱”。
他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有染丝之说。
2、关于教育的内容的主张。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贤士”。
“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是“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
不仅要“厚乎道行”,还要“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肯于牺牲自己以成人之急。
为了培养贤士,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曾注意到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关于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
墨子关于教育、教学的具体经验保留的资料不多,教育、教学原则不够完整,但有许多思想和精神很值得研究借鉴。
第一,“强说人”的主动精神,问则答,不问则讲。
第二,“述而又作”的创造精神。
第三,“察类明故”,发展理论逻辑思维。
第四,“强力而行”的刻苦精神。
此外,墨子注意意志锻炼;极力提倡勤劳和简朴,对儒家的厚葬久丧极端不满。
但他为了提出节约,而反对音乐,认为音乐消耗民财,又助长淫逸,从而把感情与意志对立起来。
总之,墨子对教育和教学提出了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过古代教育思想宝库,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5、试析孔子的教学思想。
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不仅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关于教育基本理论的主张,而且有很深刻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总是把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建立在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
他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
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都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基本认识。
概括成四项: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这四项主要原则都是侧重在教学方面的,而且是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规律的。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盛赞老师的教学的艺术,“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细加品味,正是概括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四项主要教学原则。
第2次1、法家没有教育思想。
(错)2、孔子办私学的方针是“有教无类”。
(对)3、《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论著。
(对)4、西周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对)1、试析孟子的教育思想。
答:1、关于教育的作用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人虽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种端倪,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孟子也看到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孟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他说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3、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持志养气;第二,反求诸己;第三,改过迁善。
第四,刻苦锻炼。
4、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孟子的教学思想同样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
他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贬低“闻见”之知的意义,从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他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下列几点:自求自得;第二,专心有恒;第三,启发引导;第四,循序渐进。
总之,尽管孟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在教育和教学方面却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试述书院的办学特点。
答:书院的讲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关的主要标志。
它与官学有很大不同,形成许多显著特点,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第一,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数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
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
如南宋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观点对立的学派,淳熙八年(1181)朱熹邀请陆九渊赴白鹿洞讲“喻义”章,并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内,首开书院“讲会”之风。
这种“讲会”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第三,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
第四,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名师讲学常把所讲内容整理为“讲义”,而学者听讲,也将老师所讲认真记录辑纳为“语录”。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
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书院教学的方向、方法和程序,多见于书院所订定的“学规”或“教约”之中。
学规是书院教学的总方针。
3、试析朱熹的读书法思想答:朱熹是一个理学家。
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 (5)著紧用力 (6)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
考究“朱子读书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则他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其次,他的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
但是,他的读书法,是我国古代学者论述读书最充分、最系统的,具有经验总结意义。
因此至今仍有研究参考的价值。
4、试析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答:陈鹤琴,中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1940年他在江西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幼稚示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开展“活教育”实践。
“活教育”理论是他在吸收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借鉴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实验与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也是他必胜教育实践为之奋斗的目标。
他的“伙计哦阿玉”思想主要反映在三大目标上: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秋进步(方法论)。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教育史培养人的活动,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人。
做人就应使他能够爱人类、精神崇高;应该热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建设和保卫自己的家园;教育就是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应当具备五个条件(即要有健全的身体、有建设能力、有创造能力、有合作精神、有奉献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