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染色体结构变异
第六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
Spectral karyotyping of human chromosomes utilizing differentially labeled “painting”probes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 ——染色体的结构与数目变异
精确的细胞分裂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包括Notch 基因在内的染色体片段 发生缺失造成的。
突变型:翅膀后端边缘缺刻的雌蝇
缺失杂合体的假显性现象
玉米植株颜色 (第6染色体长臂的外段)
由缺失造成的假显性现象很容易与隐性基因 pl(绿株)-隐性 突变混淆,二者很难区分,必须通过相应的 细胞学检查才能确定,不能仅根据表型来判 断。
732 2
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是指同一种基因对表型的作用随基因所 在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
重复是生物进化的源泉之一
总体上说,重复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但其危害程度小 于缺失。
重复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改变。
重复区域及其附近基因间的重组率降低。 重复使染色体含量增加,为积累变异提供了材料。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染色体会发生断裂和重接。 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均与染色体的断裂以及 重接有关。
2、染色体结构变异假说及结构变异种类
(1)断裂重接假说(breakage-reunion hypothesis)
染色体发生断裂以后,形成粘性末端,具有与另一个断裂
末端愈合的能力,而不能稳定存在。 正确重接→重新愈合,恢复原状; 错误重接→产生结构变异; 保持断头→产生结构变异。
1、概念: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段的倒转。倒位染色体上的
基因总量不变。
2、类别: 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 :指倒位发生在染色体 的某一臂内,又称为一侧倒位。 臂间倒位(pericentic inversion):指倒位发生在两臂之间 (含着丝粒),又称为两侧倒位。
臂内倒位与臂间倒位
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倒位的细胞学鉴定
细胞学特征(倒位杂合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时:
倒位区段过长——倒过来配对,其余游离 倒位区段较短——正常部分配对,其余不配对 倒位区段适中——形成倒位圈 注意 区分倒位圈与缺失环、重复环的结构差异 倒位纯合体无明显细胞学特征
倒位杂合体的联会
倒过来配对,其余游离
正常部分配对,其余不配对
唾腺染色体与染色体结构变异
倒位杂合体配对形成的倒位圈
唾腺染色体上横纹的相对大小和空间排列是恒定的,可以作为识别唾
腺染色体的标志,同时能代表基因的线性排列,所以可用于染色体结 构变异的精细分析。
6.1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述
1、变异的原因
内环境:细胞内的营养、温度、生理等异常的变化
外环境: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药剂等
重复的类别
顺接重复
反接重复
重复形成的机理
重复是由同源染色体的不等交换产生的
相关术语
重复染色体(duplication chromosome):指含有重复片 段的染色体。
重复杂合体(duplication heterozygote):指同源染色体中, 有一个正常而另一个是重复染色体的生物个体。 重复纯合体(duplication homozygote):指同源染色体中, 每个染色体都含有相同的重复片段且重复类别相同的生 物个体。
果蝇X染色体上16A区段重复的形成
果蝇16A区段的剂量效应与位置效应
剂量效应 16A数量增加,小 眼数目减少
野生型
杂合棒眼
位置效应
BB与BDB+ :4个 16A区段,小眼数 不同
棒眼
杂合双棒眼
果蝇X染色体上16A区段重复使复眼中小 眼数减少,复眼呈棒状,而不是正常的 卵圆形。
三、 倒位(inversion)
重复对基因平衡的影响:扰乱了生物体本身基因固有的平 衡体系,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力。 有害程度:取决于重复区段基因数量的多少及其重要性, 与缺失相比,有害性相对较小,但若重复区段过长,往往 使个体致死。 重复导致基因组的演化;基因剂量的改变引起剂量效应; 位置变化引起位置效应。
剂量效应(dosage effect):是指同一种基因对表型的作用随基因数目 的增多而呈一定的累加作用。
缺失杂合体——缺失区段较长时,生活力差、配子(尤其是花 粉)败育或育性降低(胚囊的活性较花粉高,因此缺失染色体 一般可以通过雌配子传递给后代);
缺失的遗传效应
缺失区段较小时,可能会造成假显性现象或其它异常现象 (如猫叫综合症)。 假显性现象(pseudodominance) :一条染色体缺失后, 另外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会表现出来。 缺失的应用:基因定位
倒位形成的机理
相关术语
倒位染色体(inversion chromosome):指含有倒位片段
的染色体。
倒位杂合体(inversion heterozygote):指同源染色体中, 有一个正常而另一个是倒位染色体的生物个体。 倒位纯合体(inversion homozygote):指同源染色体中,每 个染色体都含有相同的倒位片段且倒位类别相同的生物个
缺失的细胞学鉴定
无着丝粒断片:最初发生缺失的细胞在分裂时可见落后染 色体——无着丝粒断片; 顶端缺失 有丝分裂出现因断裂—融合→双着丝粒染色体——后期染色 体桥; 减数分裂联会时,有未配对的游离区段; 中间缺失(缺失杂合体) 减数分裂染色体联会时形成缺失环。
注意:较小的缺失往往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学特征;缺失纯合体减数分 裂过程也无明显的细胞学特征。
玉米缺失杂合体粗线期缺失环
缺失的遗传效应
缺失的后果 缺失区段内的遗传物质丢失,打破了基因的连锁平衡,破坏 了基因间的互作关系,基因所控制的生物功能或性状丧失或异 常。 缺失的危害程度
取决于缺失区段的大小、缺失区段所含基因的多少、缺失基因 的重要程度、染色体倍性水平。
缺失纯合体——生活力低,一般难以成活;
缺失染色体(deficiency chromosome):指丢失了 某一区段的染色体。
缺失杂合体(deficiency heterozygote):指同源染色 体中,有一个正常而另一个是缺失染色体的生物个 体。 缺失纯合体(deficiency homozygote):指同源染色体 中,每个染色体都丢失了相同区段的生物个体。
(2)结构变异种类: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3)常用符号和编写术语 del:缺失; dup:重复
inv:倒位;
t:易位
6.2 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一、 缺失 二、 重复 三、 倒位
四、 易位
一、 缺失(deficiency)
1、概念 染色体丢失了某一区段——缺失
(A deletion is a missing region of a chromosome.)
倒位的遗传效应
倒位杂合体通过自交,可能产生倒位纯合体后代, 这些倒位纯合体后代与其原来的物种不能受精,形 成生殖隔离,产生新的变种,促进了生物进化。某 些物种间的差异是一次或多次倒位造成的。
连锁群改组 纯合体
新的连锁群 新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欧洲百合和竹叶百合(6对染色体臂内倒位纯合体)
染色中心: X染色体 第2染色体:2L,2R 第3染色体:3L,3R 第4染色体:点状
黑腹果蝇多线染色体细胞学图谱
被划分为102区 X:1-20区 2L:21-40区 2R:41-60区 3L:61-80区 3R:81-100区 4:101-102区
每一区:分为宽窄不等的A、B、C、D、E、F 6段。
染色体结构变异最早就是从缺失的假显性中发现的。
猫叫综合症
第5号染色体缺失(短臂缺失)患儿哭声似猫 叫,生长缓慢、智力低下,智商仅20~40.
核型:46,XX,5p-
正常表型
黑腹果蝇缺刻翅表型:X染色体的 一段缺失带来的特殊表型。
遗传分析: 为一种伴性的显性基因所传递; 从来没有出现过缺刻雄性果蝇; 雌雄比为2:1,表明雄蝇的成活 率比雌蝇少一半。
果蝇:不同染色体倒位的种分布在不同地区
倒位杂合体连锁基因的重组率降低
原因:倒位杂合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倒位圈内发生交换,产生如下的断片或 染色单体。 ①无着丝点断片在后期Ⅰ丢失(臂内倒位杂合体); ②双着丝点的缺失染色单体在成为后期桥而折断后,形成缺失染色体, 配子不育(臂内倒位杂合体); ③单着丝点的重复缺失染色体和缺失染色体→配子不育(臂间倒位杂合 体) ; ④正常或倒位染色单体→配子可育。 既然含交换的染色单体的配子是不育的,它产生的交换配子数目自然就
断裂—融合—桥
顶端缺失的形成(断裂) 复制 姊妹染色单体顶端断头连接 (融合)
1 2
有丝分裂后期桥(桥)
a
新的断裂
缺失的细胞学特征
缺失环
游离末端
缺失染色体的联会
顶端缺失纯合体及 其联会
中间缺失纯合体及 其联会
中间缺失杂合体及 其联会
顶端缺失杂合体及 其联会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缺失圈
图中表示同源染色体之一缺失一个片段,它的对方的这个片 段没有同源配对区域,因而向外拱出,形成缺失圈。
形成倒位圈
倒位杂合体的“倒位圈”
光镜下观察到的果蝇多线染色体倒位圈
电镜下观察到的倒位圈
倒位的遗传效应
对基因关系的影响:倒位改变了基因间的连 锁关系;因不能正常配对而降低了连锁基因 间的重组率。
有害程度:取决于倒位区段的长短,倒位区 段过长往往致死。
倒位的遗传效应
对育性的影响:倒位杂合体倒位圈内发生 交换后,产生的交换型配子(50%)含重复缺 失染色体,这类配子不育。所以倒位杂合体 部分不育。倒位纯合体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完 全正常,但会产生“位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