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李兴濂徐志摩这个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在他35年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三个不同风格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宿命的把彼此纠缠在一起。
围绕着徐志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感动过无数的人。
对于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他的好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正是这三个字演绎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徐志摩与张幼仪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
1915年,徐志摩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就在这时,徐志摩接到父亲来信,要求他立刻回家成亲。
这年十月,徐志摩十分不情愿地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孩成亲。
其妻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
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1915年10月,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
可是,这场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年仅16岁的张幼仪,在对爱情懵懂不明之时,就被嫁到徐家。
而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却被逼迎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
他们之间没有恋爱、没有沟通、没有感觉。
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几乎无情甚至残酷。
从婚前到婚后,他对张幼仪都是那样鄙弃。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这场被包办的婚姻让徐志摩备受煎熬,他无时无刻都想逃离这个牢笼,摆脱家庭束缚的枷锁。
徐志摩生性好动,所以他并没有安心在泸江大学念完所有课程。
进入学校的第二年,徐志摩就离开了泸江大学,进入天津大学,后因就读的法科与北京大学合并,他也跟随转入北京大学就读。
在北京大学的两年生活,徐志摩的思想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年轻的徐志摩始终渴望追求自由,他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他最为头疼的婚姻。
他想要自由恋爱结婚,他想要逃离父亲的束缚。
最后,徐志摩跟父亲说想要出国学习,开阔眼界。
父亲也希望徐志摩能够子承父业,就接受了他的提议,并在1918年决定送他到美国学习银行学。
徐志摩在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毕业后,决定奔赴英国寻找实现他哲学家的梦想。
此时的徐志摩崇拜上了英国哲学家、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罗素。
为了追逐罗素,1920年9月,转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但到了英国后,罗素却因为反战和婚姻问题被学校辞退。
徐志摩感到很失落,写信要求张幼仪到英国。
徐志摩到处拜访和结交英国名流。
在英国期间,是徐志摩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为结识英国大文豪狄更生,他找到了时任世界国联总会中国首席代表的林长民,希望代为引荐。
在林家结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林徽因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徐志摩的才华也为林徽因所动,互相倾慕,走动频繁。
年底,张幼仪终于到了英国。
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发现徐志摩经常魂不守舍,常常借故外出,出去就是一天,后来终于发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恋情。
于是徐志摩提出了离婚。
在二十年代的中国,反抗旧式婚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拥有叛逆性格的徐志摩,决然要与张幼仪分手,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对此,他倔强地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1922年,他们离婚,徐志摩在《新浙江》上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成为中国第一桩自由文明离婚案。
1922年3月徐和张在德国柏林离婚之后,徐志摩送给张幼仪女士的诗《笑解烦恼结》(送幼仪):“这烦恼结,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四千年史髅不绝,/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黄海不潮,昆仑叹息,/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听晚后一片声欢,年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徐志摩“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开始去追求他自己的理想爱情。
张幼仪跟徐志摩离婚后,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遂归国,1926年开展她上海的事业,在东吴大学教德文、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经营云裳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
其间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徐志摩之父认其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移居美国,后来组织出版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
1988年在纽约去世,终年88岁。
徐志摩与林徽因忘掉曾有这个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地落了去;/忘掉,这些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一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了我,/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
——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秋天,当徐志摩第一眼见到林徽因时,他就被这个才华横溢,落落大方,冰雪聪明,孤高傲气的才女加美女所深深着迷,苦苦地追求林徽因。
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他深切地感到这才是他要的女人,这才是他理想中的爱情。
24年来,徐志摩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爱。
徐志摩激动、兴奋、欢喜,这些情感他无以言表,只能寄情于诗。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徐志摩写下了很多唯美而情意绵绵的情诗送给林徽因,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才华所吸引。
俩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从那以后,徐志摩迷上了诗歌创作。
这一时期中,他的诗歌作品深深地蕴含着他对林徽因的深厚感情,和他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
在剑河的康桥之上,留下了他与她的倩影,月光灯影下的康河岸,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康河的美,不只是油画般的异国情调,它的高贵和宁静又带有几分忧郁,犹如那故国淡远的萧声。
他们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岸边漫步。
徐志摩写给给林徽因当时的心情:“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可以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似乎除了林徽因自己,没有谁知道徐志摩的心是那么热烈的燃烧着。
为了爱,他甚至可以做一块殒石。
林徽因也是爱徐志摩的,“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但是,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
她爱徐志摩,同时却又尊重社会传统和道德规范,信奉家庭价值,她不愿做出遭受社会舆论批评的事。
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她最后还是拒绝有妇之夫徐志摩的求爱。
当徐志摩在与张幼仪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完字,急匆匆来见林微因时,却发现林微因早已人去楼空。
林徽音走时留给他的只是一封短信:“我走了,带着记忆如锦金,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的和还没说出的所有的话走了。
”一时间,徐志摩茫然了。
尽管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求情,但是林徽因却并没有回头。
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跟随父亲回国。
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无法实现了。
婚姻破裂,爱情夭折,徐志摩在遭受双重打击下,无心学习,也回国了。
多年以后,林徽因告诉儿子“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
”她不要诗人的梦幻破灭以后,四月天只剩下万木皆枯的悲凉。
她更爱梁思成可以给她带来的生活图景。
当金岳霖爱上林徽因,她告诉了梁思成,梁思成痛苦了一个晚上后,对她说她是自由的,她可以选择,祝她幸福。
金岳霖闻说之后大为折服,表示“思成的爱更为深沉”,自己潇洒退出,终身未娶。
成就一段文坛佳话。
解放后,林徽因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设计师,中国第一才女,文学家。
林徽因参与了我国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景泰兰,并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做出了很大贡献。
林徽因于1955年4月逝世,享年51岁。
林徽因在跟徐志摩一场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恋爱,并没有因为徐志摩突然意外去世而结束。
1931年徐志摩是为了第二天到北京听林徽因的演讲,匆匆北上,飞机撞山遇难。
林徽音内心的巨大伤痛是可想而知的。
193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徐志摩故乡,停车的几分钟里,她下了车,在昏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余情未了,回想往事,泪流满面。
林徽因给志摩写下《别丢掉》,寄托不尽的哀思:“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的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地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梁思成亲自到现场取回一块飞机残片,带回北京让徽因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
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诗。
“凝望着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
”林徽因先后写过《悼志摩》和《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文章,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1947年她病重,得知将不久于人世时,要求见张幼仪。
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却一句话都没说。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林徽因,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
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因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
徐志摩与陆小曼摩,你是不是真的忍心永远的抛弃我了么?你从前不是说你是最后的呼吸也须要连在一起才不负你我相爱之情么?你为什么不早些告诉你是要飞去呢?直到如今我还是不信你真的是飞了,我还是在这儿天天盼望着你回来陪我呢,你快点将未了的事情办一下,来同我一同到云外去优游去吧,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逍遥,忘记了闺中还有我等着呢?——陆小曼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始终不能释怀,备受折磨,当听到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时,他几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