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以记忆之名:镜头敲开记忆之窗2010年,一个“民间记忆计划”在草场地工作站展开,20多人卷入到这个计划中。
他们手持DV,分头返回到自己的村子,探访深居于简陋昏暗农舍里的老人,试图记录下1959年至1961年“三年饥饿时期”深藏于老人内心的记忆。
“民间记忆计划”是草场地工作站一个长远持续的计划,是一种影像与乡村实践、艺术对社会现实介入的尝试,是一种无数个人聚合成民间力量、以民间方式建立“民间记忆档案”的尝试。
草场地工作站,一个自然聚合独立影像作者与剧场作者的创作工作室,2005年策划组织“村民影像计划”,有“草根背景”的村民参与其中,在自己村子拍摄纪录片,“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展映影片简介:片名:《孩子的村子》(待定)作者:邹雪平时间:85分钟 / 2012作者的话: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第三部片子。
2012年年初和冬天,我继续返回村子采访,同时开始调查统计“三年饥饿”逝者信息,并在村中募捐,为村里那些“三年饥饿逝者”建立纪念碑。
村子里一群10岁到15岁的孩子自愿加入到这一行动中,她们端着我给她们的摄像机,走近老人,询问,统计,募捐……第一次在行动中学习和了解自己村子的历史。
有她们这些“小天使”的伴随,我在村子里不再感觉孤单,也看到未来和希望。
这部片子和我之前的两部片子构成我的“邹家村系列”。
片名:《自画像和三个女人》(待定)作者:章梦奇时间:70分钟/2010作者的话:创作时我23岁,是每个女人怀梦的年龄。
女孩在孕育自己梦想的同时又要背负着另外两个女人的愿望。
这个片子从自我寻找开始,涉及母亲、外婆三个血液相传、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女人。
作为婚姻牺牲品的外婆把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传递给了母亲,而母亲再次牺牲后又把同样的愿望传递给我。
婚姻成为女人的梦想,也是梦想的杀手。
日程安排:榜样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
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
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选文略有改动)(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回到家里→→答乡亲疑问→→获得嘉奖(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和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的心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的品质。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
(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①“悲”②“壮”导学后反思:答案【自主预习案】1、dūn jù chóu hè xī huì yǐ zuò gū huì pì2、两腿弯曲,坐着或像坐着的样子。
用诗词应答。
打比方。
形容阳光不强。
(多指清晨的)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道理或抒情达意。
从容移动,不受拘束。
传说中的神奇声音。
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
生面:新在面目。
3、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升学围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出版《月下小景》、《虎雏》、《石子船》、《八骏图》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多产作家之一。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
风景优美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热情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使云南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和韵味。
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
作者的云南之行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课内探究案】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
侧重对唱歌场面的描写。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
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
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
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
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拓展检测案】一.1、赶马女孩子的歌唱。
2、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
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赶马的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二.回县报到面见校长动员流生惊愕(出乎意料)失望(无奈)激动贫穷落后立志乡村教育高尚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悲”示例:①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总有人请他吃饭教课,而决定回乡教书的这年暑假却没有人请他,乡亲对他态度的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心酸。
②“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
”一个“暴”字,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到校人数急剧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始料不及,间接写出了此时的峰子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坏榜样”,令人痛心。
③家长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这里写出了峰子动员流生时,家长们的冷漠无知深深地戳伤了峰子的心。
“壮”示例:①“头也不回”写出了峰子放弃到省晚报做记者的机会,回乡教书的毅然决然。
②面对乡亲对峰子回乡教书的疑问,他“爽快”地回答“是”。
“是!”独词成句,掷地有声,写出了峰子回乡执教的坚定与自豪。
③“……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轻松俏皮的话语表现了峰子扎根农村教育的庄重选择。
----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
它们都和我一样不停地向前奔泻。
大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1节四边形【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一、教学目标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通过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从各种图形中区别出四边形。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图片:我们现在在这幅校园图中找一找,都有哪些图形?2.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二)探索新知1.圈一圈。
同学们,这里有许多的图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2.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你圈出来的四边形。
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结合图归纳: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3. 分一分。
(1)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的特点,能不能根据你们发现的特点给这些四边形分类?(2)通过同学的分类,我们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折一折。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3)通过同学的分类,我们发现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折一折。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拓展延伸1.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 .......... .......... .......... .......... .......... .......... .........2.填一填。
(1)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边形。
(2)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也都相等的四边形是()。
(3是一个()形,也是一个()形。
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