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化考试总结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研究内容:各类天然药物中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阐明天然药物中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促进药理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3.促进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4.扩大药源,为研制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天然药物来源: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一次代谢(初生代谢):指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过程一次代谢物:由一次代谢产生的维持植物生命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二次代谢: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二次代谢产物:由二次代谢产生的物质叫做二次代谢产物乙酸—丙二酸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合成脂肪酸、酚类和蒽酮类化合物甲戊二羟酸途径:萜类和甾体化合物均由这一途径生成桂皮酸及莽草酸途径:具有C6-C3基本骨架的苯丙素、 C6-C3-C6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均由此途径合成而来氨基酸途径:大多数生物碱类成分由此途径生成复合途径:结构复杂的化合物可由多种生物合成途径复合完成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溶剂提取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作用原理:溶剂穿透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的内外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溶剂的选择(相似相溶原理)(1)分类:溶剂按极性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即亲脂性溶剂、亲水性溶剂和水。
(2)极性:常用溶剂极性由强到弱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3)选择要点: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以最大限度提取所需的化学成分,溶剂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影响溶剂提取的因素:要选择合适的溶剂与方法,对药材的粉碎度、提取温度及时间也有要求,在工业生产中药对这些因素进行优化选择。
影响有效成分的提取因素:粉碎度、温度、时间、其他原因煎煮法:将药物粗粉加水加热煮沸提取。
特点:方法简便,大部分成分可被不同程度的提取出来。
缺点是温度高,对挥发性成分及受热易被破坏的成分不适用。
另外,水煎后的药液大多黏度大,滤过困难。
浸渍法:将药物粗粉放在容器中,加入水或稀醇浸泡一定时间,反复多次合并浸提液,减压浓缩即可。
特点: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以及粘液质和淀粉较多的成分。
但提取时间长,效率低。
以水为溶剂时,要防止发霉变质。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装入渗漉筒中,用水或醇作溶剂,先浸渍数小时,然后由下口开始流出提取液,渗漉筒上口不断添加新溶剂,进行渗漉提取。
特点: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回流提取法:一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溶剂,在回流装置中进行,一般采用反复回流法,即第一次回流一定时间后,滤出提取液,加入新鲜溶剂,重新回流,反复数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
特点:效率高于渗漉法,但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连续回流提取法:是回流提取法的发展,具有溶剂消耗量小,操作不繁琐,提取效率高的特点。
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
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溶剂法、沉淀法、分馏法、膜分离法、升华法、结晶法、色谱法[溶剂法]:酸碱溶剂法、溶剂分配法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不同而进行分离);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沉淀法]: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盐析法原理:有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生成沉淀,或加入一些试剂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而自溶液中析出的一种方法。
[分馏法]: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适用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膜分离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
[结晶法]: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达到分离的方法。
溶剂的选择:对被溶解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应有显着差别;与被结晶的成分不应产生化学反应;沸点适中,不宜过高、过低[色谱法]根据分离的原理与机制分类:可分为吸附、分配、凝胶、离子交换色谱等。
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凝胶过滤色谱(排阻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主要靠样品离子与固定相的可交换能力差别而分离);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大孔树脂色谱(是吸附性和分子筛原理相结合)按照操作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薄层色谱、柱色谱、纸色谱(分配色谱)按照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色谱化合物的纯度测定:薄层色谱、纸色谱、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合物的理化鉴定:物理常数的测定、化合物的结构骨架与官能团的确定化合物的波谱测定: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初步推断化合物的类型;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分子通式为Cx (H2O)y[分类]根据分子的大小及其能否水解分类(单糖、低聚糖、多聚糖)多聚糖: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粘液质、果聚糖);菌类多糖(猪苓多糖、茯苓多糖、灵芝多糖);动物多糖(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甲壳素)根据糖的结构特点分类(糖匀体、糖杂体)糖匀体:单糖、氨基糖、糖醇、去氧糖、糖醛酸糖类与核酸、蛋白质、脂质一起合称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四大类化合物苷(配糖体):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结构]: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的羟基脱水缩合,成为具有缩醛结构的物质[分类]:按苷原子不同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氧苷:根据苷键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醇苷、酯苷、酚苷和氰苷。
按苷元的化学结构不同分类(黄酮苷、蒽醌苷、苯丙素苷、强心苷、吲哚苷等)按端基碳构型分类(α苷,多为L型;β苷,多为D型)按连接单糖个数分类(1个糖—单糖苷;2个糖—双糖苷;3个糖—叁糖苷)按苷的生理活性分(强心苷、皂苷等)按生物体内存在状况分(原级苷、次级苷)按植物来源分(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等)糖和苷的一般性质(一)性状及溶解度糖:小分子极性大,水溶性好,随着聚合度增高,水溶性下降。
多糖难溶于冷水,或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
单糖极性 > 双糖极性苷:均为固体,糖基少的具有完整的晶形呈结晶状,含糖基多的多为具有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
亲水性大小与连接糖的数目、位置有关。
苷元:为亲脂性(二)苷键的裂解:酸水解、碱水解、乙酰解、酶水解和氧化开裂酸催化水解反应:苷原子先质子化,然后断键生成阳碳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中间体再与水结合成糖 从易到难顺序为:N > O > S > C乙酰解反应:与酸催化水解相似,以CH 3CO +(即乙酰基,Ac )为进攻基团常用试剂:醋酐和酸 常用酸:H 2SO 4、HClO 4、CF 3COOH 或Lewis 酸(ZnCl 2、BF 3)等糖和苷的提取分离(一)提取:主要为溶剂法——水、稀醇(单糖、低聚糖、多糖)(二)分离:活性炭柱色谱、纤维素色谱、离子交换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季铵氢氧化物沉淀法、分级沉淀或分级溶解法活性炭柱色谱吸附规律:①对极性基团多的化合物吸附力大于极性基团少的化合物;②对芳香族化合物吸附力大于脂肪族化合物;③对分子量大的化合物吸附力大于分子量小的化合物;④对于糖的吸附力:多糖>低聚糖>单糖 装柱→上样→洗脱(顺序为:H 2O 、10%、20%、30%、50%、70%的乙醇液;无机盐、单糖等→二糖→三糖→多糖)凝胶柱色谱操作过程:①将凝胶在适当的溶液中浸泡;②待充分膨胀后装入层析柱;③用洗脱液洗脱;④收集、回收溶液,干燥。
苷的提取:苯丙素:天然存在的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 6-C 3基团的酚性物质简单苯丙素:苯丙烯、苯丙酸、香豆素、木脂素等[结构与分类]:苯丙烯类、苯丙醇类、苯丙醛类、苯丙酸类[提取分离]提取:简单苯丙素类一般用有机溶剂或水提取;苯丙烯、苯丙醛及苯丙类 [结构]:香豆素基本母核,大部分石油醚层 氯仿或乙酸乙酯层 (苷元、极性小的苷) 中药粉末(必要时可先脱脂)溶剂浸出,回收溶剂O O 12345678[分类]1、简单香豆素:是指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且7位OH未与6或8位取代基形成呋喃环或吡喃环的香豆素类2、呋喃香豆素:7位羟基与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香豆素类3、吡喃香豆素:7位OH与6或8位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香豆素类4、其它香豆素类:主要包括α-吡喃酮环上取代的香豆素类[理化性质]:(一)荧光:香豆素类在可见光下为无色或浅黄色结晶,在紫外光下可见蓝色荧光(二)内酯的碱水解反应:内酯结构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邻羟基桂皮酸盐(三)显色反应1、异羟肟酸铁反应:香豆素具有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生成异羟肟酸,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3+络合而显红色。
2、酚羟基反应: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所以可以与FeCl3反应产生绿色至黑绿色沉淀。
若取代羟基的邻对位无取代可用重氮化试剂反应而显红色至紫红色。
3、Gibb’s反应:在PH=9~10时,内酯环水解生成酚羟基,如其对位(6位)无取代,则与2,6—二氯苯醌亚胺(Gibb’s试剂)反应而显蓝色。
4、Emerson反应:与Gibb’s反应类似,6位无取代时与Emerson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和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
[提取分离]提取:溶剂提取法、碱溶酸沉法、水蒸汽蒸馏法分离: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生物活性]:低浓度可刺激植物发芽和生长作用,高浓度则抑制;光敏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平滑肌松弛作用;抗凝血作用;肝毒性木脂素:二苄基丁烷类、二苄基丁内酯类、芳基萘类、四氢呋喃类、双四氢呋喃类、联苯环辛烯类[理化性质]:木脂素多具有多个手性碳或手性中心,大部分具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提取分离]:溶剂法、碱溶酸沉法、色谱法[木脂素的检识常用显色剂]:1%茴香醛-浓硫酸试剂,110℃加热5分钟;5%或10%磷钼酸乙醇溶液,120℃加热至斑点出现;10%H2SO4乙醇溶液,110℃加热5分钟;碘蒸气,熏后呈黄棕色,置紫外光下观察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