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新解读_三国演义_

重新解读_三国演义_


儒 家 说 :“ 天 道 无 亲 , 常 与 善 人 ”,“ 天 下 土 地 , 唯 有 德 者 居 之”。罗贯中借助这部小说重树传统价值, 寄托理想, 呼唤明君, 呼唤英雄, 崇尚仁政、忠义、智勇, 陶醉在自我重建的传统中。在 三国鼎立中, 刘蜀集体的人力资源配置是最完美的, 他们既有刘 备这样的明君, 又有诸葛亮这样的贤相, 还有关羽、张飞、赵云这 样 的 忠 义 之 士 。 然 而 在 正 与 邪 、情 与 理 、理 想 与 现 实 的 冲 突 中 他 们却失败了, 结果是那么地惨烈。先是关羽败走麦城, 后是张飞 遇难, 接着刘备白帝城托孤, 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曾 仰天喟叹:“吾本竭忠尽力, 恢复中原, 重兴汉室, 奈何天意如此, 吾旦夕将亡矣! ”在众英雄纷纷陨落之后, 刘蜀集团匡扶汉室的 基业终成泡影, 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业就这样土崩瓦解, 烟消云 散。在理想与现实、传统的重建与颠覆中, 罗贯中回天无力, 他茫 然了、迷失了, 他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
原 则 的 私 人 之 间 的 情 谊 ”[3]。 笔 者 认 为 “ 忠 义 ”指 的 是 一 种 对 等 关 系 , 朋 友 、兄 弟 或 同 志 之 间 以 诚 信 、友
谊 为 本 的 救 助 关 系 。 在《三 国 演 义》中 , 诸 葛 亮 始 终 是 忠 君 的 楷 模, 贤相的典范。为报刘备知遇之恩, 为匡扶汉室基业,“鞠躬尽 瘁”, 先后六出祁山。尤其是在第四次北伐, 形势一片大好时, 后 主 刘 禅 听 信 谗 言 , 召 诸 葛 亮 班 师 回 朝 , 诸 葛 亮 彷 徨 、犹 豫 , 他 感 慨:“若不从是欺主, 若从之祁山难再得。”然而最终他还是忍痛 割爱放弃了北定中原的大好机会, 对蜀汉君主忠贞不贰。
这 样 的 民 谣 :“ 刘 皇 叔 自 到 此 民 丰 足 ”; 当 阳 撤 退 时 , 刘 备 带 十 万 “ 禁 习 角 抵 之 戏 ”, 政 治 压 迫 激 烈 , 社 会 矛 盾 尖 锐 。 小 说“ 拥 刘 反
百姓转移,“缓缓而行”,“日行十里”, 但却不肯弃百姓而先; 入西 曹”的观念寄托了生活在刀光血影中的作者及民众的政治理想,
二、崇尚忠义
为 报 知 遇 之 恩 , 诸 葛 亮 为 匡 扶 汉 室 基 业“ 鞠 躬 尽 瘁 , 死 而 后 已 ”。
刘备知人善用, 用人不疑。长坂坡他与赵云失散, 有人说赵云可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伦理道德核心, 全书以忠义为书胆, 慷
能叛变, 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 如铁石, 非富贵所能动摇。” 慨激越。“忠义”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是处理人际关
当他接过赵云怀中酣睡的阿斗时, 一把掷在地上, 说道:“为汝这 系的一种精神的约束力。“忠”是指臣子对君王绝对的遵从、恭敬
孺子, 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看重情谊, 关羽死后, 他哭倒在地, 和臣服; 游国恩先生认为“义”是“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
- 234-
· · 2008·3
CANGSANG
三、推崇智勇
乱世出英雄, 游走于乱世中, 凭借的是非凡的勇力和超常的 智慧, 小说塑造了一批神勇智慧的英雄。在刘蜀集团中有温酒斩 华雄、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的关羽 , 有当阳桥一声 大喝, 使得河水倒流的张飞, 有在长坂坡杀个七进七出的赵云, 他们都是旷世奇才, 然而小说更推尚智慧。我国古代文化贵柔斥
川后, 与百姓秋毫无犯, 老百姓焚香礼拜。刘备求贤若渴, 礼贤下 表达了作者及民众对仁政的渴盼, 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以及对荼
士, 赏识人才, 尊重人才, 懂得储备人才, 他身边有一批像关、张、 毒黎庶、滥杀无辜的乱臣贼子的唾弃与憎恶。
赵等的人。为请诸葛亮, 三顾茅庐, 刘备面对诸葛亮的考验, 不急 不躁, 谦和恭逊。他的赤诚和高尚的品格一下子打动了诸葛亮,
收场, 尤其在塑造刘备、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时, 一褒一贬, 作者 此 基 础 上 又 提 出“ 民 为 贵 , 君 为 轻 ”( 《孟 子·尽 心 下》) 的 思 想 , 他
态度明确, 对比鲜明, 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们皆主张以德治国, 施恩于民, 让人民充分享受精神的自由。“仁
刘备被塑造成明君圣主的典型。自桃园结义起 , 他就抱有 政”成为衡量君主贤明与否的标志。而该书成书于元末明初 , 蒙
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 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借助刘蜀集团英雄的壮举, 宣扬儒家政治观念、 价值标准、文化传统。作者沉湎于重建的传统, 在理想中陶醉。然 而事实上, 刘蜀集团匡扶汉室的事业成空, 罗贯中重树的传统被 颠覆, 一切成空。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的史诗 悲剧, 它既是三国时期刘蜀集团的英雄失志的悲剧, 也是罗贯中 理想搁浅的悲剧, 更是一部民族大众召唤传统文化的史诗悲剧。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史诗悲剧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是 以 儒 学 为 主 , 释 、道 兼 容 , 三 位 一 体 的 文 化 一日哭绝三五回, 三日水浆不进, 泪湿衣襟, 斑斑成血。矢志为关
机制。刘鹗《老残游记》曾云:“儒、释、道三教, 譬如三个铺面挂了 羽报仇, 几乎抛却万里江山。他所表现出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质
关羽是忠义的化身, 他与刘备桃园结义后, 三兄弟共复汉 室, 风雨与共。徐州失散后, 他投奔曹操, 却与曹操约法三章, 降 汉不降曹, 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见他每天都穿一件绿锦袍, 就命人做了一件新罩袍, 关羽把新袍穿在里面, 旧袍穿在外面, 曹操问其由, 关羽说:“旧袍是哥哥送的, 每天穿着如见哥哥。”后 来 听 到 刘 备 的 消 息 , 挂 印 封 金 , 辞 曹 而 走 , 并 给 曹 操 留 书 :“ 新 恩 虽厚, 旧义难忘。”曹操十分折服, 赞叹关羽为“真义士”。后来华 容道义释曹操, 从而把义提升为更为宽泛的概念。后关羽被俘遇 害, 关公的赤兔马绝食而死, 马效其主, 忠义自见。关羽生前伟
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刘蜀集团为核心 曹操为“奸绝”。他是暴君奸雄的典型, 他的行为让人唾弃。
展 开 故 事 , 从 黄 巾 起 义 到 诸 葛 亮 秋 风 五 丈 原 54 年 的 历 史 , 罗 贯
我国古代的政治价值核心是“仁政”, 孔子认为“仁者, 爱
中用了 106 回的篇章, 而此后 41 年的历史仅用了 14 回就草草 人”。《论语·颜回》曰:“仁者, 莫大于爱民。”( 《孔子家语》) 孟子在
《三 国 演 义》是 一 部 大 型 的 史 诗 悲 剧 巨 著 , 小 说 全 景 式 地 再 后埋七十二疑冢。他鼠肚鸡肠无容人之量, 嫉贤妒能, 杨修才华
现三国时期刘蜀英雄匡扶汉室的壮举, 描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 横溢, 他想方设法害死杨修。曹操既有不可思议的文韬武略, 又
起 义( 184) 到 三 国 归 晋( 280) 仅 一 百 年 的 历 史 , 再 现 了 三 国 时 期 有 不 可 思 议 的 魅离魅 伎 俩 , 是 治 世 之 能 臣 , 乱 世 之 枭 雄 , 毛 宗 岗 评
值判断和广大民众的理想, 作者用理想化的价值观重塑历史, 褒 所到之处, 烧杀抢掠, 甚至挖坟掘墓。曹操狐性多疑, 他一生杀人
贬人物, 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
如麻, 他害怕被人刺杀, 他说自己会梦中杀人。有次他在睡觉时,
把被子踢掉地上, 侍卫帮他把被子捡起, 替他盖好, 他却拔剑把
一、拥刘反曹
侍卫杀了, 然后, 又像没事人继续睡觉。他权变奸诈, 削发代首、 借刀杀人, 假黄祖之手, 杀掉祢衡。他活着阴险, 死后也奸诈, 死
“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的宏愿, 他深知若成大事, 必以人为本, 他 古统治者异常暴虐, 他们大肆荼毒生灵, 刘因《杂诗》感慨:“遗民
以仁德及人, 正道直行。他宽厚仁慈, 爱民如子。初作安熹县尉 心胆破, 讳说战功初。”( 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九)《元史·刑法
时, 就与当地百姓秋毫无所犯, 民皆感化; 作新野牧时, 当地就有 志》载 元 统 治 者 严 禁“ 诸 民 间 藏 铁 尺 铁 骨 朵 及 铁 柱 杖 者 ”, 甚 至
智慧、勇武既是作者所推尚的才能, 又是民众处理现实矛 盾 、克 服 困 难 、反 抗 暴 力 的 理 想 手 段 , 也 是 对 元 人 大 肆 杀 戮 的 批 判 与 否 定 , 此 与 仁 政 的 政 治 理 想 、忠 义 的 价 值 观 念 是 相 辅 相 成 、 密不可分。
四、结语
大, 死后亦辉煌, 他在玉泉山显圣, 佑护一方百姓, 人们为他立庙 祭祀。关羽义薄云天, 在民间、在历代统治者心中关羽就是神, 老 百姓称他关帝爷, 帝王称之为盖天古佛。在他身上积淀了中国传 统价值观念。
三个招牌, 其实都是卖的杂货, 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 都是作者所歌颂的, 他是作者心中拯救万民出水火的明君圣主。
铺子大些, 佛、道的铺子小些, 皆是无所不包的。”[1]然而自金元以
《三 国 演 义》中 的 曹 操 是 暴 君 奸 雄 的 代 表 , 与 历 史 真 实 的 曹
来, 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 佛学、道教的发扬光大, 理学的裂 操有很大不同, 他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历史上, 曹操文韬武略, 唯
变, 心学的崛起, 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 才是举, 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然而在小说中曹操“挟
排斥。罗贯中借助小说的形式, 以史为经, 以儒学为准绳, 重树了 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他是一个阴谋家。他的处
传统价值观。一部《三国演义》是对现实社会价值与道德的强烈 世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吕伯奢救了他的命,
元末明初, 天下动荡不安,“忠义”是风雨飘摇中的人们相互 救 助 、相 互 扶 持 、温 情 回 报 的 精 神 纽 带 , 是 作 者 和 民 众 所 追 求 的 理想化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忠义”与“仁政”是密不可分的, 仁 政 解 决 了 君 臣 、君 民 的 关 系 , 忠 义 进 一 步 解 决 了 臣 君 、臣 臣 的 关 系。两者是清明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 要 内 容 , 是 对 曹 操 类“ 托 名 汉 相 , 实 为 汉 贼 ”的 不 忠 与“ 宁 教 我 负 天 下 人 , 休 教 天 下 人 负 我 ”的 不 义 的 否 定 与 批 判 , 是 对 元 代 统 治 者为君不仁, 为臣不忠, 与人交不义的现实观照, 具有强大的穿 透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