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


一、诸葛亮的特征 1.智绝 2.忠贞
二、诸葛亮被神话的原因 1.长期历史的加工和美化 《随书》——唐代——宋朝——元代《三 国志平话》——元杂剧 2.
字云长,面如重枣,唇如涂 脂,单风眼,卧蚕眉。手持 青龙偃月刀,武艺超群、忠 义耿直,刚强勇烈。温酒斩 华雄、单刀赴会,千里走单 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 军,威震华夏;刮骨疗毒而 笑谈自如;最重情义,身在 曹营心在汉,华容道义释曹 操。因性情高傲,败走麦城。
• 四、关于版本: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 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 目。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 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成双句。
《三国演义》内容梗概
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 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 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 的统治军事斗争。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一、《三国演义》的主旨 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 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 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二、政治上向往仁政
自从儒学设计了那套“民为邦本”和仁政王道的 蓝图后,就逐步沉淀为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 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为之奋斗,广大民众向往不已。刘 备打出的就是这张牌。刘备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刘 备没有什么特长,智商一般,武艺平平,家境贫寒, 虽有皇室血统,也早已远离了政治权利的中心,实际 作用不大。他的制胜的法宝,就是不同于曹操的仁德 和仁政。(在找到诸葛亮之前,犹如一只无头苍蝇, 到处乱闯,其势力不但无法与曹、孙相比,也员不及 刘表和刘彰。)具体的如下:
一、曹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操的生平及文坛地位
《三国志·魏书》:“莫能审其生出本 末”;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文心雕龙· 时序》说:“魏武以相王之 尊,雅爱诗章”。 《三国志· 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 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横槊赋诗.mpg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 瑜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火烧新野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 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 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成语、俗语:万事具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死而后已;三个臭皮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顶一个诸葛亮 《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诗文名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 一、重温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临 江仙.doc 二、成书:陈寿《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提供 了素材 民间故事不断的丰富 隋唐 的文艺表演有“三国”的节目 宋代的 “说话”已有“说三分” 元代《三国 志平话》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三、关于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 散人,元末明初人,生平事迹不详。
• •
第三,人格上重忠义 道德评判,是《三国演义》评价人物的一 个重要标准。《三国演义》在人格的建构上, 恪守的是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全书写人 论事,都是以忠义作为尺度,区分善恶、评定 高下。一般不问其身处何方,也不论贵贱贫富, 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一律加以赞美。特 别是对孔明的“忠”,关公的“义”,著者倾 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了理想人格的 化身。孔明竭尽忠诚,为刘氏政权流尽了最后 一滴血,病死沙场。关公的义更是被渲染到了 极至。这样的道德标准,比较多的体现了民众 的理想和愿望。
桃源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字孔明 ,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 良相”的典范。
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 身披鹤氅,瓢瓢然有神仙之概。 常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 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 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 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 3.“拥刘反曹”思想产生的深层内因是中 国人的文化心态更认同刘备而否定曹操。 A、曹操用人“以权术相驭”,而刘备用 人“以性情相契”(赵翼语)。曹性多 猜忌,刘则以诚信为本;曹氏弟兄同母 相煎,刘关张异姓似骨肉。B、中国文化 向来重视伦理关系,刘备集团恰好符合 “忠义”的最高准则。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 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 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每 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 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 之作。
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 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 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 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 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 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 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 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 安定的愿望。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诸葛亮
——被神话的智多星
相貌: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 人异焉 —— 陈寿《上诸葛亮集表》 亮才干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 将略 。 ——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一,聚义。义是仁的一种外在形式。刘 备建功立业的起点就是从义开始的,即“桃园 三结义”。兄弟三人抱定的是“上报国家,下 安黎庶”理想踏上奋斗征程的。这样的“义”, 从此就成了他们的行动指南,行为准则。他们 兄弟三人用一生在演绎“义”的内涵。义使他 们的集团有了凝聚力,也有了号召力。 • 第二,爱民。“仁者爱人”这是最权威的 解释。刘备用行动又不断地为这句话作诠释。 刘备的一生几乎是爱民的一生。刘备初为安喜 县尉时,就以爱民而民声大噪。人们对他的评 价是“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再为新野 牧时,更是推行爱民政策,深得百姓好评。那 里的百姓自编歌谣颂扬他: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 1.历史回顾: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 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 ①西晋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 • ②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首次以蜀 汉为正统; • 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 • ④南宋朱熹著《通鉴纲目》又以蜀为正 统。
•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 三国志》云: • 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 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 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 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 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 而晋武承魏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 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 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 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 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 • 罗贯中接受朱熹《通鉴纲目》的观点,以蜀汉为正统, 与他所处的元末“人心思汉”的时代精神相一致。
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成为历 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 并称“文武二圣”。
对联: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作为历史人物,他是三国时蜀 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南征北战,忠 义仁智,威震华夏;作为文学艺术 典型,他更是集中国传统美德之大 成,成为无瑕疵的完美超人;作为 一位被世俗尊奉的神,他被迷信为 降妖护国、平寇破贼、除瘟攘灾、 助人发财等等的全能华夏之神。把 这三者归纳起来,关羽实际上体现 了一种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 忠诚、信义、仁智、勇武。
• 南北朝至宋元,民间则一致持“拥刘反曹”态 度。其形成原因有二: • 一是从曹丕篡汉后,曹魏统治四十五年,始终 战争不断:西晋凡51年,而八王之乱达16年, 东晋103年,中原十六国纷争,南北朝对峙169 年,直到隋中国才统一。北宋至元末,历时约 300年,汉族又受契丹、女真、西夏、蒙古少 数民族的战乱,人心思汉,远非一日,故把蜀 汉作为“汉家”政权的象征,曹比北方金蒙统 治。二是刘备以“仁义”治国,与曹操的“奸 诈”形成对立。人民群众总希望当政者为“明 君贤相”。因此,在刘备,诸葛亮身上寄托了 他们的政治理想。

更为感人的是,当曹操来犯时,无力对抗, 只好被迫转移。这是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现了。 全城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部下权他放弃, 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至襄阳后,那 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变 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难民大迁徙(当然也有作 秀的因素)。两地百姓还高呼:我等虽死,也 愿随使君。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因此,很好 解释,为何占领成都时,作为侵略者的他,却 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这个结果体现的正 是“仁”的力量
2.曹操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
从内容上看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 极为本色。 第三,在体裁上,曹诗四言、五言均有,且成就皆 不凡。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曹操这首诗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年54岁。 枉用,指贤士屈尊相从。这是客气话。存,问候,慰问;契阔,久 别。
欲显刘备之忠厚似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 汉景帝刘胜玄孙,身高7尺5寸 (汉尺) ,双手下垂可以超过 自己的膝盖 ,眼睛能看见自己 的大耳 。 “圣君明主”——喜欢结交英 雄豪杰 ,胸有大志而锋芒不露, 机智善变,礼贤下士,知人善 任,宽仁爱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