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集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集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集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欧美学者:(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相关部分。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我国学者:(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和优化调控。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本书观点:(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的区位(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规范性分析、结构主义。

规范性分析: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由于经济活动最佳区位是在一系列简化的条件下求得的,区位决策者被认为具有所有经济学的知识并一味追求最大利润,其研究框架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结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的地理学应运而生。

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剩余价值等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他们在经济区位的研究中,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3、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向。

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趋向: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

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具有特殊的作用。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区位条件、区位因子概念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2)与(1)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区位条件:现实中,某种类型人类活动常常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而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

人类对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选择也随之不同。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其要求的区位条件构成还会伴随其他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就区位条件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影响大的为主要区位条件,相对影响较小的为次要区位条件。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可用货币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不能用货币测算的非经济因子,如格林哈特提出的纯粹个人因子。

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2、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不仅包括有形物质的创造,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造。

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3、试述自然要素、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与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关系。

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不仅包括有形物质的创造,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造。

而这种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

要素投入的变化可能直接导致经济活动的区位变化。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作为劳动对象,想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土地的自然出产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但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的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4、供应商园、机场产业区、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及内涵、运费的构成、运费方式与运费成本关系、运费定价制度的常见类型。

供应商园: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

这样,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机场产业区:机场产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1)机场业务关联产业,包括直接管理与运营机场的航空公司、物品零售业、货物运输与管理业、新闻报道业、饮食业、机场服务业及其他如金融保险、设施管理等服务业等;(2)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与空运相关的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农业、渔业等)、流通业、通信、运输业、广告、软件开发等信息相关联产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产业。

在空间上依次分布在从中心向外的核心区、中心城区、一般城区。

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a.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b.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c.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运费的构成,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减少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就随之不同。

(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书49~50)运费又会由于定价制度不同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等。

5、试述交通运输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运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在现实中,交通手段在途中变化的运转点经常存在,在转运点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间转运点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通常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

交通便利性的提高意味着对外交往可能性的提高,无论是针对原料生产地、生产地还是消费地而言,都会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布局的重要因素。

6、试述技术进步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试述高新技术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高新技术产业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增加值的比重一般比传统产业高出一倍左右。

一般来说,技术与知识对于这类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明显。

研究开发活动往往比人口和产业活动显示出更加明显的地理集中。

即使技术与知识具有扩散作用,但知识创造以及创新活动仍然显示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态势。

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新技术园区即是伴随着这种产业聚集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

区域专业化有助于新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但是多样性同样甚至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

因此,专业化的高新技术园区会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圈形成机制(地租曲线)。

根据已经设定的各种假设前提,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去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

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图例书61)2、试述“杜能圈”、辛克莱模式(“逆杜能圈”)的基本内涵。

杜能圈: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第二圈—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圈为休息地。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辛莱克模式(逆杜能圈):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他指出,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即使现在也基本同现实相吻合,然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表现出同杜能圈模式正好相反的地理布局。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混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方式。

(图书66~67)3、试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