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
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
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
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
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
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
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是如果运用不得法,就会适得其反。
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
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
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