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

拮抗剂(ARB)、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低剂量复方制剂。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具体用药注意事项
(二氢吡啶)钙拮抗剂(CCB) ① CCB无绝对禁忌症,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②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证据多,证实可降低脑卒中事件 ③适合大多数类型高血压,尤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 定心绞痛,冠状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适合。 ④可单用或与其它4种药合用, ⑤慎用于心衰,心动过速; ⑥少数人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具体用药注意事项
α受体阻滞剂 ①适用于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开始用药在睡前 ②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 ③禁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心力衰竭 ④使用前、中测坐立位血压,常见副作用是体位性血压。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具体用药注意事项
固定复方制剂 ① 为常用一类高血压治疗药,可用于1-2级高血压。 ② 优点是使用方便,改善治疗依从性 ③ 缺点是不易调整剂量 ④ 注意相应组成成份的禁忌症及不良反应
4. 大血管动脉硬化症 发生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下肢发凉,皮肤温度 降低,动脉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出现皮肤营养不良,合并肢体坏疽等 严重并发疾病。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糖尿病
幵发症
(一)大血管并发症:
1.冠心病 发生无痛性心肌梗、变异性心绞痛、猝死 糖尿病发病率是非糖 尿病人高4-5倍糖尿病性心脏病引发的病死率占非糖尿病病人病死率的 70-80%45岁以下年轻人病死率是非糖尿病人的10-20倍;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诊断方式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至少非同日3次测量,达到诊断标准,方可诊断。曾确诊高血压, 目前服用降压药,血压值虽然正常,仍为高血压。排除继发性 高血压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常用降压药的选用原则
降压药选择 ① 医生应对每一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 ② 首先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 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治疗中随访病人,了解降压效果和不 良反应。 ③ 考虑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种类更重要。 常用降压药的种类 钙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具体用药注意事项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①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作用确切,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 响。 ②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伴左室肥厚心衰,房颤预防,糖 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微蛋白尿有益) ③可与小剂量噻嗪利尿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④禁用于双肾动脉狭窄,高血钾,妊娠 ⑤注意血肌酐及血钾,偶见血管神经水肿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血压水平分级--1、2、3级
类别 收缩压(mmHg) 和/或 收缩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正常高值 120-139 高血压 ≥14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诊断方式及注意事项
血压的标准测量方法: 测量工具:汞柱式血压计 正确姿势:取坐位,右肘部,血压计和心脏置于同一水平 袖带位置:气囊应包裹80%的上臂,袖带下缘在肘弯上2.5cm 听诊器位置:听头置于肘窩肱动脉处, 勿将听头压在袖带下面 听诊声音变化:柯氏音第Ⅰ时相和第Ⅴ 时相作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值,柯氏音不 消失者,以第Ⅳ时相(变音)的读数定 为舒张压。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转诊
双向转诊的原则: 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最大限度的 发挥基层医生、专科医生各自的优势;使基层、专科医院协同 合作 。
基层初诊高血压患者转出条件: 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损害;年轻患者且血压水平达3级; 怀疑继发性高血压;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 需要明确诊断;因诊断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糖尿病
鉴别诊断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 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 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 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 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 现,不难鉴别。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
第二节 糖尿病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糖尿病
诊断标准、分类
诊断标准: 1、有糖尿病症状(如: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消瘦)加上随 机血糖≥11.1 mmol/l(200mg/dl)。随机血糖指一天中任何 时候的血糖。 2、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mmol/l(126mg/dl )。空腹 血糖指禁食至少8小时后的血糖。 3、有糖尿病症状+75克糖OGTT(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11.1mmol/l(200mg/dl) 类型: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妊娠期糖尿病 4、其它类型糖尿病
拮抗剂(ARB)、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低剂量复方制剂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常用降压药的选用原则
降压药选择 ① 医生应对每一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 ② 首先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 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治疗中随访病人,了解降压效果和不 良反应。 ③ 考虑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种类更重要。 常用降压药的种类 钙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
拮抗剂(ARB)、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低剂量复方制剂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常用降压药的选用原则
降压药选择 ① 医生应对每一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 ② 首先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 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治疗中随访病人,了解降压效果和不 良反应。 ③ 考虑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种类更重要。 常用降压药的种类 钙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
危险诱发因素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血压 、年龄、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肥胖 、 缺乏体力活动。
靶器官损害
心脏损害 、动脉粥样硬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 、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 并存的其它疾病 脑血管病、心脏疾病、 肾脏疾病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 变。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危险分层的依据 :低危 、中危 、高危 、很高危
危险因素 血压
1级高血压
无其它危险因素 1-2个危险因素 ≥3个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 并存的临床疾病 低危 中危 高危
2级高血压
中危
3级高血压
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1、预估患者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概率 低危病人<15%;中危病人15%—20%;
高危病人20%—30%;很高危病人≥30%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转诊
基层随诊高血压患者转出条件: 按治疗方案用药2-3月,血压不达标;血压控制平稳难;随访中出 现新的严重临床疾病;服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 反应;伴多重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而处理困难者。 上级医院转回基层条件: 高血压诊断明确;治疗方案已确定;血压及伴随的临床情况已 控制稳定。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
主要内容:
一、高血压病 二、糖尿病
三、冠心病
四、消化性溃疡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第一节 高血压病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 ≥ 140mmHg 和 / 舒张 压≥90mmHg诊断为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 收缩期高血压。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降压药, 血压虽然< 40mmHg/90mmHg ,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按血压水平分为1、2、3级。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糖尿病
幵发症
(一)大血管并发症:
1.冠心病 发生无痛性心肌梗、变异性心绞痛、猝死 糖尿病发病率是非糖 尿病人高4-5倍糖尿病性心脏病引发的病死率占非糖尿病病人病死率的 70-80%45岁以下年轻人病死率是非糖尿病人的10-20倍;
2. 高血压 糖尿病病人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合并高血 压发生率30- 50%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有80%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加重 糖尿病肾损害,引发肾性高血压; 3. 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3倍多发闭塞性血管病变 [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继发性癫痫、脑软化、脑性痴呆;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具体用药注意事项
Β受体阻滞剂 ①降压作用明确 ②小剂量适用于伴心梗后,冠心病心绞痛,心率快的1~2级高血 压;慢性心衰 ③对心血管高危患者的猝死有预防作用 ④可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⑤禁用于哮喘,慢阻肺,传导阻滞;慎用于运动员,糖耐量异 常者 ⑥可有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副作用;长期用注意糖脂水平
2. 高血压 糖尿病病人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合并高血 压发生率30- 50%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有80%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加重 糖尿病肾损害,引发肾性高血压; 3. 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3倍多发闭塞性血管病变 [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继发性癫痫、脑软化、脑性痴呆;
内科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病
联合用药
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为了加强降压,单药治疗常力不能及,且单药剂量增大易出现 不良反应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为控制血压须用两种或以上降压药联合 单药剂量只干预一种机制,而联合治疗干预多种机制可达到更 好的血压控制 联合用药一般只需低剂量,可减少或抵消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的优势: 药物联合通过不同的机制互补降压,提高疗效 降压疗效优于单药剂量加倍 血压控制率显著高于单药剂量增加 安全性优于单药剂量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