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
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
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
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
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
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
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城市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为城市
活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民主的、法制的保障和有效的控制,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以实现最大综合效益的政府行为。
本文主要对我国城市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管理;现状;体制;政府;创新
一、我国城市管理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管理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但与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形势相比,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管理问题。
(1)城市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我国政府在城市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对
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还没有意识到政府的管理应该是一个上下互
动的管理过程。
政府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仅仅依靠政府的权威,而不是合作网络的
权威,政府的权力向度不是多元的、相互的,而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这种模
式下的城市管理主体党政不分、政府管理职能宽泛化、模糊化、政府市场服务意
识淡漠化、缺乏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和管理方式的行政化。
(2)城市管理观念认识存在差异
在我国城市管理工作中,虽然开始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举”转变,但“三分建、七分管”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落实到实处,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利益主导轻环境主导等
思想还没有真正扭转过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管理因利益松手,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为建设放行的问题。
(3)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力度薄弱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所负责的工作基本是原有城市其他管理部门不愿干
的活,并把主要的职责定位于街头无证商贩,同时强制措施跟不上,致使工作陷
入停歇状态,没有推动力、没有更新城市容貌的激情,而无证的街头商贩是城市
最难管理的人员,因而要加大工作力度。
(4)公民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城市管理应“以人为本”的方向虽然明确,但真正实施举步维艰。
目前,
市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部分市民群众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还不够强,维护环境、爱护城市的主人翁意识还有待提高;少数市民缺乏法律意识,对执法队伍的检查采取逃避态度甚至抵制举动,在
日常行为中还存在随地吐痰、乱扔乱倒等现象,甚至有肆意偷盗和破坏公共设施
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城市管理的难度。
二、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管理的对策
要解决以上问题,根本途径在于转变城市管理模式,创建一个服务型政府。
主要措施如下:
(1)尽快完善城市管理法制体系
依法管理城市,必须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要制定专门的城市法。
国外大都制定有专门适用于城市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市镇法典、市政章程、市宪章或特许状等;而我国迄今为止也没有专门适用于城市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导致城市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保证,城市的等级制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市政组织体制混乱;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城市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因此,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城市法,对涉及城市的根本问题做出规定,包括城
市的性质、地位、任务,城市政府的宗旨、职能、权力、机构设置及主要工作制度,市政的产生及职责,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预算决算的通过和执
行等。
其次,在城市法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地方性
法规和专项法规。
对城市法中没有规定的具体内容进行补充,以形成一个完善的
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为依法管理城市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2)加强城市政府管理制度化建设
我国的城市管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靠的是政治动员式的管理方式,它与
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相悖的。
应明确的废止政治动员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和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审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监督等各项规章制度,用法律形式来规范城市政府管理行为。
建
立健全政治责任制度,健全工作责任制度,明确每个政府公务员的职务、责任、
权限范围、工作标准和程序、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使各类公务员严格按照工作要
求来处理自己工作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政府公务员
在城市管理的法律制度框架内规范有序地行使城市管理的职能。
(3)增强企业和市民的自治功能
由政府包揽一切向政企、政社及政资分开转变,必须从市场经济下城市政府
的作用以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人手,对政府现有的权力进行适当剥离,把创业权、交易权和经营权还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职
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办理,实现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使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增强城市的自治功能,并不单纯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减少或削弱。
政府在减少
经济管理职能,将一些职能推向市场和社会的同时,还应当增加和强化部分职能,如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援助、公害治理等公共服务,为城市自治功能的发挥创造
良好的条件,以提供支持和服务。
(4)增强服务意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针对政府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效率低的弊端,提高公务员素质,以增强公务
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其服务意识和理念;建立激励机制,使公务员的能力
得以充分发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约束政府的随意干预和腐败行为,避免政
府提供非公众意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促
使政府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只有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创建服务型政府,
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运行的需要,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高效
运行。
(5)加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建设
科学的参与制度是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思想的本质要求和体现。
城市政府在
制定城市发展的战略时,应当事前通过各种传媒向社会公布,征求广大市民的意
见和建议;在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时,在保障市民的知情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健
全公众参与制度,以保障市民的参与权,让市民参与其中,可提高决策质量,保
证政策的可行性;同时,参与制度也是一种防治腐败和经济节约的城市管理方法。
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参与制度,就是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公众参与意愿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6)“以人为本”,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
城市市民是城市的主体,
是城市社会文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因此,在城市规划思路中,应将“人”的发展放在城
市发展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强调“以人为本”,提高生活质量。
要认识到正是城
市在提供全面性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方使得城市对“人”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经
济社会活动形成吸引力。
从宣传人手,激发广大市民对本身生活的城市建设发展
的参与感和工作积极性,使得每一位市民都能真正将个人的奋斗目标同整个城市
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三、结语:
文明不应该是规范出来的,而应该靠一个社会的自然向前发展的文明意识的
萌发,法律法规只能起到规范人们的具体行为,而无法干预到人们文明意识的形
成与存在。
想要真正解决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就应从提高全民素质开始,增强
人们保护城市生活环境意识,此为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马骥.我国城市管理特征与变化趋势分析[J].时代经贸,2010,(7)
[2]李克,谢文兰.破解城管执法的法律困境[J].北京观察,2011,(10).
[3]李晓.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公共管理,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