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第二章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对比地壳与太阳系元素丰度数据可以发现,它们在元素 丰度的排序上有很大的不同: 太阳系:H﹥He ﹥O﹥Ne﹥N﹥C﹥Si﹥Mg﹥Fe﹥S 地球:Fe﹥O﹥Mg﹥Si﹥Ni﹥S﹥Ca﹥Al﹥Co﹥Ti ﹥Na 地壳:O﹥Si﹥Al﹥Fe﹥Ca﹥Na ﹥K﹥Mg﹥(H)、 Ti
与太阳系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He、Ne、 N等气体。与地球相比,地壳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 集Al,K和Na。
e.亲铜元素主要进入硫化物相
2、主要估算方法
多基于和CI球粒陨石中难熔亲石元素比值的 比较;或者根据地幔包体或地球物理资料确 定原始地幔中某一元素(如TiO2,FeO)含量, 再根据其它元素与难熔亲石元素的比值,算 出其他元素的含量。
(1)地幔模型法(Anderson,1983): 用球粒陨石中难熔元素比值作为制约条件,计算 出原始地幔相当于以下5种岩石的混合物: 超镁铁质岩(32.6%) 平均地壳岩石(0.56%) 洋中脊玄武岩(6.7%) 金伯利岩(0.11%) 斜方辉石岩(59.8%)
(2)与地球以外的星球进行对比:通过对陨 石、月岩组成的研究,了解地幔的演化及组成。
(3)实验岩石学的方法:模拟地幔的高温高 压条件,进行岩石、矿物相转变的实验。
(4)根据地球物理的资料:了解地幔的密度、 弹性、粘度、热状态等性质,从而更好地限定 地幔的岩石学模型。
第三节 地幔的元素组成
二 原始地幔成分的确定
元素丰度若按克拉克值递减的顺序来排列,其 次 序 为 O 、 Si 、 Al 、 Fe 、 Ca 、 Na 、 K 、 Mg 、 (H)、Ti、C、Cl……等。
(约1%)
3 1
2 (%)
b、空间上,上下地壳分布不均匀,陆壳和洋壳分布 不均匀,陆壳内,各板块、地质体内分布不均一。
以Ri=上地壳元素丰度/下地壳元素丰度 Ri约等于1的有: Ca, Si, Zr, Nd, Pb等。 小于1的有:Mg,Cu,V,Fe,Ni,Cr,Ag,Co, Sr等。 大于1的有:Cl,C,Cs,K,Rb,U,Th,Bi,Tl, Nb等。
大陆地壳(EGT)标准剖面 62%太古宙—元古宙地壳(45.5km 厚) 38%元古宙—显生宙地壳(30km 厚) (大陆地壳总质量:2.13×1019t)
沉积岩(14%上地壳)
长英质侵入岩 (10.4km=50%上地壳)
辉长岩 (1.3km=6%上地壳)
片麻岩,云母片岩 角闪岩、大理岩 (6.3km=30%上地壳)
第二章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分布
第二节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一. 地壳中化学元素丰度研究意义与方法 二.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的分布特点
1、丰度的研究意义
• 丰度是每一个地球化学体系的基本数据。 近代地球化学正是在探索和了解丰度这一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丰度是指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
太阳、行星、陨石、地球、地圈、地壳)中的平均分布 量,任一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丰度称克拉克值 。
3)、按照地壳模型加权法 a) 波德瓦尔特和罗诺夫
全球地壳模型。 b) 黎彤
全球地壳模型,将全球划分四个构造单元
3、地壳的化学成分估测的著名方法: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安山岩模式 (Taylor和Mclennan,1985)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英云闪长岩模式 (Wedepohl,1995)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安山岩模式 (Taylor和Mclennan,1985)
35.1
NiO
(2)下地幔成分资料均据地震波数据推断
地幔的主要成份(%)
氧化物
上地幔(1)
地幔岩(2)
未分异的原始地幔(现在 的地幔+地壳)(1)
SiO2 TiO2 Al2O3 FeO
45
45.1
0.15
0.23.33源自38.08.049.9 0.16 3.64 8.0
MnO
0.13 0.115
MgO
39.8
38.1
1 基本假定
a. 金属与硅酸盐相在行星初期阶段即已分离,其增 生过程中只存在局部平衡。
b.挥发性元素(如K、Rb)相对于难熔元素(如U、 Sr)的亏损发生于地球增生以前。
c.亲石元素全部进入地幔,因此亲石元素之间在地 幔无分异
d.在行星初期阶段不会发生难熔元素之间的分异作 用,因此地球整体的Sm/Nd比值与球粒陨石相同
31.5(地核)
1、地壳
1)大陆地壳 上地壳(硅铝层) 下地壳(硅镁层) 2)大洋地壳 相当于玄武岩
2、地幔
1) 上地幔(铁镁硅酸盐) 2)过渡带地幔 3)下地幔
Spinel (尖晶石) MgAl2O4
Perovskite(钙钛矿)
第二章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分布
第一节 地球的结构 第二节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第三节 地幔的元素组成 第四节 壳幔演化的元素行为
2).整个陆壳总的化学成分:
地壳总的化学成分的计算采用大陆地壳生 长模型,大陆地壳总体的化学成分相当于 安山岩模式成分。
Taylor对于陆壳总体成分模式提出如下设想:
(1)陆壳总的物质组成来源于地幔的分异。 (2)75%陆壳形成于25亿a以前太古宙,25%的陆 壳形成于太古宙以后,即大陆地壳的整体化学成分应 该是75%太古宙陆壳成分+25%岛弧火山岩的安山 岩模式成分。 (3)太古宙陆壳以“双模式”基性岩-长英质火成 岩组合为特征。
长英质麻粒岩 (61.5% 下地壳)
镁铁质麻粒石 (38.5% 下地壳)
沉积岩*
长英质 侵入岩**
44.0% 页岩、粉砂岩(Ronov and Yaroshevskiy, 1968) 20.9% 砂岩、杂砂岩(Ronov and Yaroshevskiy, 1968) 20.3% 镁铁质火山岩(Ronov and Yaroshevskiy, 1968) 14.6% 碳酸岩****(0.8%蒸发岩)(Ronov and Yaroshevski 1968)‥‥ 50% 花岗岩(Whalen et al., 1987; Lemaitre, 1976) 40% 花岗闪长岩(Lemaitre, 1976) 10% 英云闪长岩(Wedepohl 1995)
3).下部陆壳的成分: 采取大陆地壳总成分减去上地壳的成分得
出了下地壳的化学成分。 假设下地壳占整个大陆地壳厚度的75%,
上地壳占25%。根据质量平衡原则,求出了 大陆下地壳的化学成分。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英云闪长岩模式 (Wedepohl,1995)
基于欧洲西部3000km长的折射地震剖面 (EGT)。该剖面包括60%的古老地盾和40%较 年青的褶皱带,莫霍面平均深度40km,建立大 陆地壳的标准剖面。 地壳剖面分为上地壳及下地壳。各部分组成的主 要岩石类型、厚度及所占比例如图所示。计算所 用各类岩石的化学成分资料来源见表右侧说明。
c、时间上,地史早期,一些稳定元素富集(如Au, Fe),晚期,活泼元素富集(如W)。
2.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量一般随原子序数的增 大而降低。。
图 地壳中元素原子克拉克值相对于原子序数变化 粗线表示偶数原子序数的元素;细线表示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
(1)偶数规则。 (2)四倍规则。
3.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受宇宙化学元素的形成, 以及太阳系、地球、地壳形成和演化所制约。
E
2,900~4,980 外核
地核
F
4,980~5,120 过渡层
G
5,120~6,371 内核
密度(g/cm3) 2.7~3.0
3.32~3.65 3.65~4.68 4.68~5.69
9.40~11.50 11.50~12.0 12.0~12.3
占地球总质量(%) 0.8
10.4 16.4 41
第三节 地幔的元素组成
三 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化学成分 (1)上地幔的化学成分可通过上地幔的包体研究
获得。但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大多数地幔包体 产于大陆壳下的上地幔,包体只限于200km以 上;地幔包体经历复杂的历史,可能经部分熔融、 地幔交代、地壳混染等作用。 Ringwood(1975)提出上地幔的理论组分是一份 玄武岩+三份橄榄岩混合组成,称为“地幔岩”
长英质 麻粒岩
镁铁质 麻粒岩
50% 太古宙, 50%后太古宙 (Rudnick and Presper, 1990)
(Rudnick and Presper, 1990)
4、大洋地壳的化学组成
大洋地壳的研究是通过海洋钻探、海底取 样及地球物理等方法对大洋玄武岩、海洋 沉积物来进行研究的。洋中脊玄武岩 (MORB)是洋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 亏损地幔地球化学源区。以亏损的K2O、
(2)质量平衡法(Taylor,1985)
据地幔密度和地震资料确定原始地幔FeO 含量为8.0%;
难熔主要元素Si,Ti,Al,Mg,Ca之间应具有 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比值;
据地核与地幔的质量比,原始地幔亲石微量 元素丰度是CI球粒陨石的1.5倍。
挥发性元素通过各自途径研究,获得它与 难熔亲石元素之间的比值进行估算。亲铜 和亲铁元素引自Jagoutz等(1979)的研 究成果。
2) 简化方法:
a、戈尔德施密特 采用冰川粘土作为天然的地壳混合样品。
b、维诺格拉多夫 两份酸性岩加一份基性岩的人工混合样品。
C、泰勒 花岗岩和玄武岩1:1 。
上述方法明显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①采用的地壳概念不一致,均未按照现代地壳 结构模型进行元素丰度的计算;②地壳的计算 厚度采用16km是人为确定的,未考虑莫霍界 面;③忽略了海洋地壳的物质成分,实际上多 数数据只能是大陆地壳的元素丰度。
第二章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分布
第一节 地球的结构 第二节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第三节 地幔的元素组成 第四节 壳幔演化的元素行为
第三节 地幔的元素组成
一.地幔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
(1)地质学方法:直接获取上地幔在地表的 露头,如碱性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金伯 利岩中的超镁铁质岩的深源包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