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张烽天目学院城市管理101班201008460125
当我看到电影的名字爱德华大夫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便是电影的故事情节应该是围绕爱德华大夫怎样治疗病人的,或许是讲述医院的背景,又或许是讲述爱德华大夫的传奇人生所展开的。

然而观看完整篇电影,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爱德华大夫是一个在电影中从未出场,却贯穿了整个故事的主线的人物。

事件正如抽丝剥茧般的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愧为上世纪四十年最为经典的电影之一。

光从浅显又深邃的电影名字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完影片后,感觉依旧那样的回味无穷。

当然,写这篇观后感不仅仅是为了赞美其文章的名字,同样我对于这部影片的思想和内容也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这部影片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它为我们展示了近代至上世纪40年代以来心理学特别是介绍精神分析有它深刻的丰富内涵所在。

影片开头帘入眼前便是莎士比亚的那句话“The fault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当我看到这么一句话的时候,便联想到这或许是一部与犯罪谋杀有关或者说是自身在犯错误的片子,带着好奇接下来播放的简单述说是“Our story deals with psychoanalysis,the method by which modern science treat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sane.”是关于精神分析的传记,我才恍然大悟。

也明白老师要我们看这部电影的用意。

伟大的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精髓应该会融入其中吧,当然在影片的后期也证实了我的猜想。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约翰·贝兰特的“罪恶感”的梦境不仅成功的侦破了最后的凶手,还治愈了童年阴影的造成的记忆丧失。

不禁为之的感慨梦境如若真能被成功的应用,简直就是为人类造福,特别是治愈现代人的心理疾病有莫大的帮助。

当然如果利用不当,(PS:我认为影片中莫奇森院长也是非常优秀的精神分析专家,它看准了贝兰特的病情,才能顺利的制造一起嫁祸他人的谋杀案件)也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影片中有关心理学的知识,特别是影片的主题是关于罪恶感心理的产生和发展,通过了约翰、干斯等角色生动形象的描述,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影片一开始登场的女主人公彼特森医师对玛丽和干斯的治疗,让我们不仅了解人内心“罪恶感”的恐怖,即彼特森说的大多的患者是在享受生病,在逃避阴影。

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精神分析师温和的治疗口吻和治疗内容。

例如对玛丽说的:精神分析初步治疗就是要找出病因所在,让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才能把病治好。

对于干斯(高先生)说的:“谁都可能幻想童年时会害怕的事,一旦事情真的发生了,他就会想成这是他造成的,知道成人长大时,他还会对这些事感到罪恶,即使不是他做的。

”当然,通过玛丽过激的扔书和最后干斯(高先生)的割喉自杀,也从侧面反映了精神分析道路的艰辛。

本片电影中也不缺乏优秀顶尖的精神分析师,像爱德华医生等,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弗医师(女主角彼特森的教授导师),这个睿智又通情达理的老头,让我从他的讲话中收获了不少知识,首先便是他对于梦的理解,他说:“梦是可以恢复记忆的最佳线索。

人有时会不愿意面对现实,因为事实会触痛他们的伤口,所以他们为了忘却一切,反而会生病。

梦可以告诉我们,你到底在逃避些什么,但只能显示出片段,将此片段加以组合成形,恢复原来的样子,然后再找出其中的含意。

”紧接着,便是对约翰·贝兰特的心理治疗,在电影中,我想绝大多数
观众都会认为是彼特森用爱、坚定的信念以及亲身实践奋不顾身的精神治好了贝兰特。

当然我不反对这个看法,但是我想说的是弗医师高超的处理手段,让贝兰特平静下来之后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指导了彼特森,通过了梦境来解析。

对贝兰特的病情好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说:“越奇怪的梦越有帮助”。

“从小时候开始,你一定从小就在逃避一件事,究竟在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你一定受了相当大的刺激”一句道破了贝兰特的病情特征。

宛如第二个弗洛伊德,同时他批评贝兰特蔑视弗洛伊德的行为,也可以看出,上世纪四十年代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推崇也到达了绝对的高度!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另一个的亮点是它的故事情节,在中间的设计也颇具欧亨利式结尾,情景之中意料之外。

相对于我们90后来说,看惯了欧美的特技大片,到处充斥着眩人缭乱的动作效果,相比于黑白的感觉,让我更是有种回归现实的亲切感,用一句网络流行词就是“小清新”。

扯远了,貌似观后感写了尽一半还没有介绍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

欲观其影,先闻其声。

《爱德华大夫》的跌宕的情节伴随着两支不同风格的音乐循环交替进行的。

影片在惊悚激昂和甜美悠长的旋律中时而急促时而缓慢中拉开了序幕。

其实所有的故事大概,从贝兰特恢复记忆后就已经一目了然,他曾这样说道:“我现在好像在翻一本日记。

我以前是学医的,也有女朋友,可是她后来嫁给我的室友肯恩。

我的名字是约翰·贝兰特。

我在当兵时受伤就退伍了,在坠机受伤疗养中受到了惊吓,因此认识了爱德华博士。

他为了治疗我的病,约我去滑雪。

我们两人一起去纽约,我不清楚当时在哪吃的午饭,然后到加布里山谷,发生了那件意外。

爱德华博士在我前面十五公尺处坠落崖底。

就在那时我被小时候的罪恶感所刺激了,自己有了错觉,以为杀害了博士,为了证明博士没死,冒名顶替了他。

”以及通过故事的尾声彼特森大夫和莫奇森大夫的对峙。

彼特森:贝兰特曾梦到赌场,那里的人玩的牌是没有数字的。

莫奇森:那就表示患者梦到的赌场不是真的赌场。

彼特森:有一个男人在剪窗帘,另外有个女人在轮流吻着每个人。

莫奇森:那两个一定是精神病院的病人。

窗帘上画了好多眼睛,那表示精神病院的看护人员。

彼特森:患者用的是普通的纸牌,那个留着络腮胡,。

莫奇森:在玩牌的男人就是爱德华博士。

彼特森:他看到病人手中的梅花七时就说是21点。

莫奇森:这大概在暗示地点,21点俱乐部。

彼特森:赌场经理说爱德华使诈作假,他说下次你再来我店里,我绝对不放过你。

莫奇森:梦中出现的赌场有两种解释。

可能是医院也可能是21点俱乐部,也就是说梦中骂爱德华博士的赌场经理也是指我吧。

彼特森:患者与爱德华博士站在一个屋顶上,然后博士就掉下去了,突然那个赌场经理从烟囱后面走出来,把手上的车轮丢下去。

车轮代表手枪。

那个赌场经理在滑雪场,由背后开了一枪后,把手枪丢在雪地中了。

你在21点俱乐部和博士及贝兰特一起吃饭时,你威胁他不能代替你的位子,博士休假前往滑雪场滑雪,否则你就杀了他,然后躲在背后开枪杀了他。

这就是电影剧本的概要,我之所以不自己总结归纳故事情节,也是希望读者哪怕是没有看过电影的读者能通过原文去品味电影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和学会自我整理故事链的串成。

我所发表的感想是故事悬念的设计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十
分到位,通过约翰假扮爱德华博士时第一次在看到彼特森用刀叉刻画白色条线时的烦躁不安,以及对于接到爱德华博士助理诺玛.克拉马时的匆忙和紧张。

让观众都能猜测这位“爱德华博士”背后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为后来的梦境设计做铺垫。

文章还通过亲笔字迹的对照、去弗医师家中古警官的巧遇、以及彼特森和贝兰特在逃逸过程中,火车站的巧妙设计不让警官逮捕到,也着实为观众捏了把汗。

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让我们在感受不到特技效果的同时还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认为这是影片非常成功的地方。

完美之中也总是有缺憾美的,那么《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中的BUG单从故事情节上讲,贝兰特的梦似乎演绎的特别完美,没有任何与线索无关的梦,这对于梦的研究是有一定出入的,现实中的梦更多的有着杂乱无章的部分,但也许为了使电影更加紧凑,这样的BUG也是能够接受的。

在影片中还掺夹着幽默的因素,例如对于男人们对于彼特森医师的爱情追求,更是让我们在惊悚之余有了一丝笑点。

最后,《爱德华大夫》塑造了彼特森这样一位贤惠、有耐心、温柔同时对爱情至死不渝、冒着被逮捕和生命危险一起陪同贝兰特治疗的形象也是相当有感染力的,影片中对于爱情的肯定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饭店警卫在询问彼特森她的丈夫的外貌时,彼特森洋溢着那种甜蜜的笑容让我非常的难忘,以及弗医师要送贝兰特去报案时,彼特森那份对于自己丈夫坚信不疑的态度和对弗医师苦苦哀求的眼神,也同样润湿了我的眼眶。

最后善良的弗医师还是答应了并且主动为贝兰特治疗,以致于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更加提升了精神分析需要爱的高度,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虽老,但这部影片让我从中学习了精神分析的许多知识,我会深深的记得这部影片,它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小时候的那种因捣蛋而长大一直耿耿于怀的心情,我放开了不少。

也感谢老师能让我有机会好好的欣赏完《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写下这段影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