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 我们与对方同学一样, 也深知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但关键在于如何为我们的教育发展选择一条正确的途径. 我方认为教育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对方同学没有认清教育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是受经济发展客观条件所制约. 前者是先决条件, 也就是决者不备, 受决者不出.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批判家指出: 教育环境是由人通过经济发展的实践来改变的, 而教育的内容则是来自经济的实践. 首先,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有物质条件作为基础,也就是我们在评价一所高校时的硬件条件。
实验器材、科研经费、校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那一样不是由经济发展的好坏决定的吗?没有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支持, 没有经济需求带来的内容变更, 今天推动我们教育的恐怕就是箪食瓢饮的颜回. 而如果没有内容的变更带来的公平竞争的理念, 那么我们今天还只有那种痛苦的历史状况, 如果没有环境稳定带来的安定气氛, 今天教育依托的还是动荡不安的社会. 试想,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 教育还能发展下去吗?对方辩友说, 教育导致人的素质的提高, 请问教育的内容从何而来? 对方辩友还说, 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具有见效慢的特点, 再问作为一项投资周期长的事业, 它的投资由谁来保证? 首先让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看教育到底是为何而来的...... 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传统劳动经验的实际需要, 才是教育产生的前提. 第二, 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又是谁使教育从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呢? 还是经济的发展! 只有当教育成为一项单独的事业时, 我们才有可能讨论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而教育的产生和独立都是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 第三, 教育依靠自身规律的发展有经济发展作为前提. 正如库姆斯教授所言, 教育不是靠口号和良好意愿就能推行的, 而是靠资金来发展. 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金的增长, 还带来了内容的变革,结构的调整和环境的稳定. 这又哪一样不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呢? 回顾历史: 如果没有原始经济的发展带来剩余产品这个物质基础, 就没有尼罗河畔人类第一所智慧的殿堂-- 学校的诞生; 如果没有唐宋之后学田制的推广为学校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就没有中国封建官学的兴盛; 如果没有14 世纪欧洲商业, 手工业的发展这个动力, 就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旗帜的高扬和启蒙思想划破中世纪漫漫黑夜的闪光. 再看现实, 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 保障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需要, 才可以使大山里的孩子也能背起书包. 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 种下梧桐树, 才能引得凤凰来, 吸引国内外的高科技人才; 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 缩小东西部的贫富差异, 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从根本上得到全面发展!对方辩友能让一个饥锇了三天的孩子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吗? 他唱得动吗?对方爱谈日本, 我就来谈日本, 日本在1872 年就颁布了[学诏令], 可仅在七年之后又被废止了, 原因何在? 其一, 教学经费不到位; 其二, 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 所以仅在第二年冈山县的农民就爆发起义, 一口气烧了64 所学校. 下面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 美国一年的教育支出费为1800 亿美元. 而日本仅维持一座东京大学就要 1 千亿日元. 这笔钱足够维持50 所复旦大学. 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费用, 对许多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 "玩得可就是心跳" 了. 反观印度的教育算是发展了. 在70 年代, 印度培养的大学生人数属世界第三位. 可是滞后的生产企业根本无法吸纳如此众多的人才, 所以在1978 年一年, 印度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70 万之众. 同样, 非洲也不会教育超前地支持教育. 由于占用了过多的建设资金, 坦桑尼亚近十年来人均GNP 增长率为零. 面对这样哭笑不得的事实, 政府首脑不无感慨地说: "学校办多了, 工厂搞少了, 经济弄砸了." 而中国摆正了教育与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5 年水到渠成, 进行教育体制发展, 到1994 年我国一年的教育费为1500 亿元人民币, 比1990 年高出40.46%, 与之配套的[教师法],[教育法] 又相继出台. 终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们和对方辩友一样也知道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但我们更知道如果不完善经济发展这个造血机制, 教育发展就像一个贫血的婴儿, 很容易夭折在襁褓之中的."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庶之, 富之, 然后教之",我们正忙着进行经济建设, 让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前提. 我请问对方辩友, 你们讲来讲去, 那么教育发展的前提是什么呢?战略选择不还是经济吗? 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 岂不是又叫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 等到马儿学会不吃草, 马儿可就跑不了了呀!对方辩友, 我们现在确实是肚子饿, 但是, 我们的头脑更饿呀! 我们中国有 2.29 亿文盲啊! 反: 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不赶快发展经济的话, 恐怕更多的人都要饿肚子了.请问对方辩友, 你们"再穷不能穷教育" 的做法是如何从行动上得到保证的呢?对方辩友, 我欣赏你的尊师重教, 但是, 你光谈不练的话, 我怎么知道你是尊师重教, 还是毁师灭道呢?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 人怎么能全面发展呢? 只有当社会物质资源极为丰富, 资源不再稀缺, 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啊!第三世界国家, 人均教育经费是27 美元, 而发达国家则为428 美元, 请问到底是我们无心办教育, 还是无力办教育?可是我要请问对方辩友, 是1871 年明治维新在先, 还是1907 年的学诏在先呢? 我们赞赏中国知识分子乐于奉献的精神, 但是我们更不希望蒋筑英,罗健夫的悲剧重演.首先, 今天对方辩友显然把他们的理论建立在了人力资本理论上, 只是为什么不给我们讲一讲, 到了60,70 年代, 人力资本理论早就在它的创始国被批得体无完肤. 为什么? 因为它片面地强调教育发展, 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 它的创始者, 始作俑者舒尔茨也亲口告诉我们, 他所提出的那个天文数字一样的比例, 因为他的计算错误, 早就不能实现. 对方辩友把一个理论的前半部分告诉大家, 而不把它的效果,后半部分告诉大学, 这是不是一种对我们国家教育负责任的态度? 第二, 对方辩友的逻辑是这样的: 教育对经济发展很重要, 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发展教育. 从孔子到耶稣, 从释迦牟尼到苏格拉底,这些轴心时代的大师大圣, 早就提出了人类发展相似的梦想. 而且, 都想通过教育和教化达到这个目的. 可是, 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 实现了没有? 没有! 一直到19 世纪后期, 法国现实主义思想家的出现, 才告诉我们包括教育发展带来的一切社会发展, 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人类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 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道路. 只有认识到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我们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和路线, 才能为人的素质提高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社会准绳. 对方辩友教育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可钦可佩, 但是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前提却只能是一片乌托邦.再过不到1500 天, 人类将进入21 世纪, 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无疑是后发展国家争取政治与经济平等地位的关键所在. 如果脱离经济发展这一前提, 来编织教育发展的梦想, 不仅会使教育发展失去它应有的社会意义, 而且会使那些不思进取的教育至上论提供聊以自慰的口实啊! 教育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我们才可能真正地行动起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第一,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所以,教育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第二,教育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的培育是需要经济的付出的第三,学生的上学需要经济的发展毕竟经济发展了才会有根本的好转!不要先发展教育,你经济条件差好的教育工作者肯定不愿意去!教育出来的人才也肯定往外面发展的多!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经济才是最重要的!经济好了!人才来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次, 教育依靠自身规律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发展经济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重在牢牢打根基。
只有务实打好经济的根基,才会培育科教的花朵。
请问对方辩友,没有根这个前提,花能开吗?没有了经济,教育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啊!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为此,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为前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是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根本的是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啊!今年有两个有关大学的排名:一个是英国《泰晤士报》和一家大学研究机构的,还不错,清华与北大分列第四十九和五十二位。
另一个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别小看人家,搞得也很客观。
排名数据全部来源于公开的资料,如:校友获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教师获奖;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人均科研成绩等,都是硬玩意。
结果有十八所中国大学进入五百强,然无一所进入前二百名。
这些天人们在深情送别钱学森,钱老所忧虑的中国还没有一所能培养他所认可的一流科研人才的大学的谈话,震撼着灼烫着国人的心。
我想问,为什么那些名牌学校大都在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1,在经济发展了以后,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教育2,用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教育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不同之处3,说出经济不发达,那么教育的发展就很困难,很难实现教育出好的学生4,只有经济发达了之后,才能有更多的钱去创办学校,才能引进新的教育设施,才能去请好的老师。
以我的理解,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首先考虑经济利益、其次是考虑环保利益。
我国确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社会进步等因素相结合、协调,反对“杀鸡取卵”式的、不顾环境保护、引起环境恶化和生态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须同时看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并驾齐驱的。
经济建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除非发生外族大局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决不动摇的!再者,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有一个关键:如何界定“优先”这个词对方支持教育优先,必定要搞“长期规划”,要说人才培养,甚至拐到“以人为本”什么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