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梁专业设计技术规定 第八章 桥梁震动及抗震

桥梁专业设计技术规定 第八章 桥梁震动及抗震

桥梁振动及抗震 8--1
--36--
8 桥梁振动及抗震

8.1结构抗震体系
8.1.1结构应具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力途径和明确的计算简图。结构除
了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以
保证结构的延性性能。
8.1.2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应均匀分布,避免因质量和刚度突变而造成地
震时结构各部分相对变形过大。对于质量和刚度变化较大的部位,应采
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8.1.3结构基础应建造在坚硬的地基上,尽可能避开活断层及地质条件
不好的地基。当结构必须建造在软土地基或可能液化的地基上时,应对
地基进行处理。
8.1.4上部结构应尽量采取连续的形式。当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
支座允许上部结构平动时,必须保证支承面宽度并采取相应的限位措
施,防止落梁的发生。
8.1.5确定墩柱的截面尺寸时应避免墩柱的轴压比(墩柱所承受的轴向
压力与抗压极限承载力之比)过大,以保证墩柱截面的延性性能。
8.1.6对于多跨连续结构,各中墩柱的截面尺寸和高度应使各柱的纵桥
向刚度和横桥向刚度基本相同。跨径相差较大时,应考虑上部结构质量
对横桥向频率的影响。对于地面高差较大的地形,可通过下挖地面来调
整墩柱的高度。
8.1.7对于大跨度桥梁,应结合桥位处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动特性等具体
情况,对各种结构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
8.2地震反应计算
8.2.1工程设计项目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
号)及各地方相应管理办法,要求业主对相应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桥梁振动及抗震 8--2
--37--
并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在桥梁建设中尽量避
开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地震断层。活动性地震断层附近桥梁的地震反应计
算要特别注意地面位移对结构的影响。按“条例”不需进行地震安全性
评价的一般性工程,应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xx)
规定的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8.2.2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等级、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结构的
自振特性等情况,按照规范用反应谱方法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对
于大跨度桥梁,还应进行时程反应分析,并考虑地震动的空间不均匀性。
8.2.3对于地震作用的计算,应按公路桥梁相关规范执行,城市桥梁应
根据道路等级和桥梁的重要性,按表8.1进行重要性系数修正。
表8.1 城市桥梁重要性修正系数Ci

道路等级和桥梁 重要性修正系数Ci
跨越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桥
1.7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的桥及跨越
主干路的桥
1.3

除上二类以外的桥
1.0
8.2.4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时,不仅要计算地震引起的内力,还应
考虑地震引起的位移,避免结构因位移过大而导致非强度破坏。
8.2.5对大跨度桥梁进行地震反应计算时,由于高阶振型的影响较大,
必须计算足够多的振型。
8.2.6采用减震措施设计时,应结合具体桥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
8.3构件抗震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
8.3.1 应搜集桥位处地震基本烈度、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
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地震基本烈度及桥梁重要性等级采取相应的
桥梁振动及抗震 8--3
--38--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的构造应考虑温度变化、预应力作用和混凝土收缩
徐变的影响。抗震措施处的空间应满足检查的要求。
8.3.2 桥梁结构应按基本烈度采取防落梁措施。限制边支点水平位移时,
可在端横梁与盖梁之间设置抗震锚筋或在盖梁上设置抗震挡块;限制竖
向位移时,可采用或参考标准图。
8.3.3墩柱主筋直径与根数应根据受力计算决定,不宜过多提高主筋的
强度和配筋率。主筋在柱内宜通长设置,并应锚固于盖梁与承台之内。
锚固长度不小于40倍主筋直径。
8.3.4对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8º地区,墩柱箍筋的直径和间距除了保
证墩柱的抗剪强度以外,还应满足体积配箍率的要求。在柱顶及柱底箍
筋的间距应按规范的要求加密。圆形墩柱抗震箍筋加密参见“第十章 参
考附录”中附表三。
8.3.5圆形墩柱宜配置直径为φ12~φ14螺旋箍筋,螺旋箍筋的接头必
须采用焊接,端头应伸入混凝土核心区之内。矩形箍筋应有135°的弯
钩,并伸入混凝土核心区之内。
8.3.6对于矩形墩柱,纵向和横向地震力组合后的方向不与截面的主轴
方向平行,应注意验算组合后地震力方向的截面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