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的数学课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的数学课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的数学课
学号:10041137001 姓名:李南工作单位:北周流中心小学
长期以来,我们以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组织得当、教学基本功好等作为一节好课的基本条件,我们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入、如何过渡、如何掀起高潮、如何画龙点睛的小结等等,我们关注的是教师能否酣畅淋漓的表演完自己预设的“课本剧”,课上无一点纰漏,是以师为本的教师表演艺术的精湛决定课堂的成败;而正在基础教育领域轰轰烈烈推开的新课程改革,是要使我们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应是:一是有意义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北师大赵希斌博士认为一节好课应具备:为学生创设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合作学习;广泛利用并开发教学资源;在明确的目标下,设计多样的、有效的活动,在活动中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反馈;有效的评价,有利的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那么,到底一节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的路程中还有很多要摸索,我结合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课以及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是向老教师请教经验,自己总结了一下几点。

—、贴近学生实践,生活化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新课标显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它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

因此,我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有趣。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出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也应该善于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如归一应运题“一辆汽车4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计算,这辆车7小时行多远?”我把这道题目改成了“小明买了本日记本用里12元,照这样计
算,他买5本日记本用了需要多少钱?”显然,这道例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做起来要轻而易举得多。

而且能深刻而牢固的掌握算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迁移,同时让学生主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参与社会实践,情景化地学数学
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在亲自经历和实践中学习、巩固,并学会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实际问题。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学生仅局限于对于概念的认识,而缺乏深层理解,我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把一张破旧的椅子修牢固,实践证明,“三角形是稳定的”。

原先对这一概念将信将疑,一知半解的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对数学知识记得更牢,而且学以致用,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用知识。

从而真正真实而深刻地体会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践的道理。

三、解除思维束缚,开放性地学数学
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传说的、机械的、单一的教育教学的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只有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内容,才能彻底解除学生的思维束缚,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品尝到各自的成功带来的欢乐,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和深刻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激发和提高。

四、大胆猜想探索,创造性地学数学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探索新知,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还可以促进学生领路教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若仍然运用先例出几组算式,通过计算,发现左右两边结果相等,从而推导出定律的方法,就显得拘泥呆板,且有多此一举之嫌,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创造性。

所以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猜想整数四则运算定律是否对小数同样适应?并能说出理由,然后让同桌各为对方出一道题验证一下,结果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得出了“可以”的结论。

既避免了繁琐的重复劳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上”正所谓“手巧”必定“心灵”。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用于探索,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开拓型人才。

例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我先给学生们发放长方形学具,让他们找出图中的二分之一并涂上色。

学生们开始摆弄、画画、并且想出了很多好办法。

通过学生自己实践操作,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主动求知的劲头更足了,轻松自如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
的效果,还在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用信任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揭开数学理性的面纱,还数学教学的光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极目的,这样的数学课堂必将焕发出生命活力。

总之,课程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着众多的“两难”问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去实践,去探索。

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舞台,是一个智慧生成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一个享受成长幸福的场所。

好课应该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有追求,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精彩,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灵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