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公路边的超声波测速仪在不停地测过往车辆的速度,但是司机却听不到测速仪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A.公路上过往车辆太多,压住了超声波测速仪发出的声波B.司机集中精力驾驶汽车,没有感觉到C.超声波的频率在 20000Hz 以上,人不能感知到D.有汽年玻璃窗隔着,所以听不到2 .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井底之蛙,所见甚小B.猴子捞月,空喜一场C.雨后天空,彩虹架桥D.岸边树木,水中倒立3 . 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了判断,其中正确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凝固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流汗”﹣液化C.秋天,草地上出现霜﹣升华D.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汽化4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铝、冰、海波都是晶体B.真空不能传声是用推理法得出的C.增加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液体蒸发D.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5 . 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在0﹣20s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s,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长C.经过10s钟后,甲、乙两车以相同速度行驶D.在0~5s时间内,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6 . 某同学家到学校有一条500米长的平直马路。
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3米/秒的速度匀速跑回家,下列各图能大致反应他回家过程中运动情况的是A.A B.C.D.7 .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A.课桌高80 cm B.人步行的速度是5 m/sC.中学生的身高为1.65m D.让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为25℃ 左右8 . 春天,走在农业生态园的树荫道上,阵阵花香扑鼻,这是由于()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分子间有空隙C.分子间的吸引力D.分子间的斥力9 .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A.A处应是紫光B.只有AB之间有光C.将照相底片放到B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D.将温度计放到A的外侧,温度计液柱会上升10 . 如图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
A.若水面上升,则光斑在B点右侧B.若水面上升,则光斑在B点左侧C.若水面下降,则光斑在B点左侧D.若水面下降,则光斑仍在B点11 .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12 . 关于宇宙、通信和微观世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光不属于电磁波C.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m/sD.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二、填空题13 . 将一矿泉水水瓶放在镜前6cm处,矿泉水水瓶在镜中的像与矿泉水水瓶间距离为________cm.若使矿泉水水瓶向镜面靠近,该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 。
14 . 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是以_____为参照物.如果他在平直的公路上骑过3km用了20min,则他骑车的速度为是_____km/h。
15 . 哈尔滨的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产生的;鼓声通过_____传到观众处.16 .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_ 电荷,将它分别靠近两个轻质小球A、B,A球被吸引,B球被推开,则两球中一定带电的是______球。
17 . 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入射角为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_,两种介质的界面是________(选填“”或“”)18 . 小明用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已知甲、乙两容器中分别装有A、B两种电加热器,相同条件下,A发出的热量是B的两倍。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器中,然后通电加热。
每隔一定时间测量一下液体的温度,从而得到水和食用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丙)。
由图丙可知:水沸腾时吸热,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都加热2min,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食用油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J/(kg·℃)(假设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液体吸收)。
19 . 学生上课时能从不同角度看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镜面反射/漫反射),而部分同学因为“反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_(镜面反射/漫反射),漫反射__________(遵循/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0 . 冬天,小明的父亲将车启动行驶在路上,不一会儿汽车挡风玻璃的内侧出现了一层“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_____而成的,为了尽快消除“白雾”,你认为应该开启空调的_____(填“冷”或“热”)风.三、实验题21 . 如图是某物质熔化的图像,从图中可知,它的熔点是______ ℃;其中_________ 段是熔化过程,该物质在第3分钟处于_____(选填“固体”,“液体”,“固液共存”)状态.22 .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在图示位置,烛焰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光屏上成的是倒立、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2)小明将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填“左”或“右”)移动.23 . 小明同学利用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路程如图所示,并测得小车在这段路程内运动的时间为2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3)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_____(填“陡”或“缓” )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4)完成上述实验后,他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小木块,想继续探究小车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他应将同一小车从斜面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可以通过观察小木块_____得到结论;若再探究小车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他应将质量不同的小车从斜面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目的是_____。
四、计算题24 . A、B两地相距400m,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骑自行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的速度分别为6m/s和4m/s.在两人之间有一只不止疲倦的猎狗,以8m/s的速度来回奔跑在甲、乙两人之间,请问:(1)在甲、乙两人出发至相遇需要多长时间;(2)在此过程中,猎狗跑了多远的路程.五、作图题25 . 按照题目要求作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A'B'________;(2)一束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
请在乙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大致方向)________;(3)请在如图丙所示的物体与人眼之间添上合适的透镜,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上________;(4)如图丁所示,请画出图中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对应的折射光线________。
26 . 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27 . 一条光线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条光线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六、综合题28 .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光纤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可作为光传导工具.如图所示,光可以从弯曲的光纤的一端传到另一端,而不会“溜”出光纤.光在玻璃纤维中每次由光纤内层的玻璃芯射向外层的分界面时,只会发生反射,而没有折射.这是因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加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先达到90°,此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入射角再增大时,折射光消失,只剩下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全反射.(1)光在光纤中传播时路线是_________(填“折线”或“弧线”).(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比原来_________·(3)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如果临界角为46‘,以下列角度入射的光线中,能发生全反射的是(____)A.30°B.42°C.45°D.50°(4)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___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3、4、5、6、7、8、9、10、11、12、二、填空题1、2、3、4、5、6、7、8、三、实验题1、2、3、四、计算题1、五、作图题1、2、3、六、综合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