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分析》杭太俊第8版 第6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药物分析》杭太俊第8版 第6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2)红外分光光度法 • 阿司匹林IR特征吸
收峰
COOH OCOCH3
峰位
3300 ~ 3200
1760,1690
1610,1570, 1480,1460
1310,1230, 1180, 775
归属 νO-H (羧基) νC-O(羧酸酯和羧基) νC=C(苯环)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2)高效液相色谱法: • 方法:供试验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
的保留是将相同。 • 适用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萘普生等药物。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药物名称 阿司匹林 双水杨酯
甲芬那酸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表6-3 典型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主要有关物质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三、 二氟尼柳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一) 合成工艺 多种苯或联苯类中间体及副产物
F
F
NH2 +
2,4-二氟苯胺,Ⅰ
偶联 Cu
F F
2,4-二氟联苯, Ⅱ
乙酰化 (CH3CO)2O,AlCl3
F
氧化
F
COCH3 H2O2
4-(2',4'-二氟苯基)苯乙酮, Ⅲ
遇醋酸铅生成硫化铅黑色沉淀,如美洛昔康。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7、光谱法 • 1)紫外可见光光度法: • ①最大吸收波长法:如规定双氯芬酸钠水溶液在276nm有
最大吸收;吡罗昔康的水溶液在27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 ②最大与最小吸收波长法:如布洛芬0.4%的氢氧化钠溶液, 最大吸收:265nm和273nm的波长处;最小吸收: 245nm和 271nm的波长处。
性条件下配合物会分解。 • 适用于:煮沸水解的芳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双水杨酸酯、
二弗尼柳等。 • 反应方程式如下: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2)酚羟基反应: • 对乙酰氨基酚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即显蓝紫色。 • 适用:烯醇式羟基即具有酚羟基的性质,如吡罗昔康、美
洛昔康等。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ChP曾采用HPLC法检查: 单1杂质的限量为0.1% 杂质总量为0.5%
ChP2010规定 HPLC法检查: “有关物质” GC检查: 2,3-二甲基苯胺(0.01% )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二) 2,3-二甲基苯胺的限量检查
• 气相色谱检查:
• ①条件:毛细管柱,以聚乙二醇(PEG-20M)固定相;
νC-O(羧酸酯和羧基)
δAr-H(邻位取代苯环)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8、色谱法 • 1)薄层色谱法: • 如二弗尼柳胶囊的鉴定:硅胶GF254为固定相,正己烷-二
氧六环-冰醋酸(85:10:5)为展开剂,在紫外光(254nm) 灯下检视。供试品试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与对照品 溶液的主斑点相同。
• 一、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 (一)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的合成
OH
OH
OCOCH3
CO2
OH
COOH
阿司匹林
COOH O
O OH 双水杨酸酯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二)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MeO Ⅱ
OH
COOH CH3 催化氢化
MeO Ⅲ
MeO
原料(I) : 2-萘甲醚 中间体(II): 6-甲氧基-2-乙酰萘(6-甲氧基-2-萘乙酮) 中间体(III): 2-羟基-2-(6-甲氧基-2-萘基)丙酸 产品(IV): 萘普生
O CH3
羧化
CH3 COOH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1、游离水杨酸【酰化不完全 + 水解(精制、制剂、贮 藏)】——易氧化成有色醌类化合物,有毒 ① ChP before 2010 用水杨酸与 Fe3+ 生成紫堇色配离子的 原理, 用稀硫酸铁铵溶液显色法检查
供试品溶液制备过程中阿司匹林水解
② ChP2010(HPLC) 供试品采用1%冰醋酸甲醇溶液,防止阿司匹林水解。
• 3)吸收光谱特性:本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具有苯环和特征 取代基,具有紫外和红外的特征吸收光谱,因此可对本类 药物进行鉴别。
• 4)基团或元素特征:如具有酚羟基或邻羟苯甲酸结构的 药物能与三氯化铁生成有色配位化合物;酮洛芬的二苯甲 酮可与苯肼缩合显色等。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第二节 鉴别试验 • 1、与三氯化铁反应 • 1)水杨酸反应: • 水杨酸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 反应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进行(pH值为4-6),在强酸
• 5、水解反应 •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即醋酸钠,加
过量的稀硫酸酸化后,则生成白色水杨酸沉淀,并产生醋 酸的臭味。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6、特征元素的反应 • 1)氯元素的鉴别:样品与碱炽灼会化后,加水煮沸后,
滤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如双氯芬酸钠。 • 2)硫元素的鉴别:样品经高分分解后,产生硫化氢气体,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三)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
– 利用水杨酸与三价铁生成有色配离子的原理, 用硝酸铁 溶液显色, 在53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限度为0.5%; 双水杨酯片同法检查, 限度为1.5%
OH
OH
CO2
COOH
苯酚
水杨酸
OH COOH
COOH O
O OH 双水杨酸酯
水解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二、甲芬那酸中2,3-二甲基苯胺的检查
• (一)甲芬那酸的合成工艺:
• 原料2,3-二甲基苯胺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对中枢神 经系统及肝脏有损害。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二) 2,3-二甲基苯胺的限量检查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二) 6-甲氧基-2-萘乙酮及其它有关物质
1. 溶液制备
供试品溶液: 0.5mg/ml流动相溶液 对照品溶液: 6-甲氧基-2-萘乙酮(杂质I), 50μg/ml
对照溶液: 供试品溶液1ml + 对照品溶液2ml→200ml
2. 限度
杂质I: 不得大于杂质I峰面积(0.1%) 其他单个杂质: 不得大于杂质I峰面积的2倍(0.2%) 各杂质总量: 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萘普生峰面积(0.5%)

对照品溶液恒温,150℃;供试品采用程序升温,
起始温度 150℃;进样口温度: 250℃;检测器温度:
260℃。
• ② 溶液制备与测定:
• 二氯甲烷-甲醇(3:1)作溶液,供试品(25mg/ml),对照 品( 2.5μg/ml).
• 进样量:1 μl
• 定性:保留时间一致;
• 定量:供试品中2,3-二甲基苯胺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液中 2,3-二甲基苯胺。
发热和各种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痛、牙痛等症状的 缓解。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第一节 典型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结构与性质
几种典型的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1、结构特点 • ①均有苯环、羧酸或其酯。其酸性特征可作为原料药含量
测定的基础,在中性乙醇或其他水溶性的有机溶剂中,用 氢氧化钠直接滴定。 • ②水杨酸类和苯甲酸类结构中的羧基直接与苯环相连。 • ③除了酸性基团外,各自具有本身的官能团。 • ④分子中苯环、羧酸和取代基的相互影响,使芳酸的酸性 强度各有不同
有关物质 结构式
代码/名称
药物 名称
有关物质 结构式
代码/名称
O OH OH
游离 水杨酸
O
萘普生 H3C
H2N
CH3 CH3
2,3-二甲基 苯胺
HO
对乙酰 氨基酚
Cl
I. 6-甲氧基2-萘乙酮
OMe NH2
氨基酚
H
N
CH3
O
对氯苯乙酰 胺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色的偶氮染料。
•对乙酰氨基酚生成对氨基酚
•对氨基酚与亚硝酸盐进行 •重氮化反应
•重氮盐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 •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4、氧化反应 • 甲芬那酸溶于硫酸后,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随即变为
棕绿色。
甲芬那酸+H2SO4
深蓝色
△ 黄色并产生绿色荧光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2、主要理化性质: • 1)酸性:具有游离羧基而显酸性,但其酸性强度受苯环
的取代基位置及苯环上其他取代基的影响而显示不同的酸
性。如阿司匹林的pKa = 3.49,苯甲酸的pKa = 4.26等。
• 2)水解性:具有酯键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水杨酯、 吲哚美辛、尼美舒利以及对乙酰氨基酚等,可发生水解反 应,可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
• ③吸光度法:甲芬那酸(1mol/L的盐酸溶液-甲醇) (1:99)的20μg/ml的溶液:λmax,279=0.69-0.74; λmax,350=0.56-0.60;
• ④吸光度比值法:二氟尼柳盐酸(0.1mol/L)乙醇溶液 (样品浓度20 20μg/ml) λmax,251/ λmax,315 =4.2-4.6.
ODS(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作为固定相,以乙腈 -四氢呋喃-冰醋酸-水(20:5:5: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 303nm,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游离水杨酸不得超过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