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标准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标准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平面设计
授课对象: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
学时:64(总学时)=20(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44(实验课教学)周课时:4课时/周
课程类别:职业通识课程
学分:4 (总学分)
开课学期:第2学期
修订日期:2012年3月
一、适用对象
中职教育层次的学生。

二、课程性质
随着计算机和数码产品在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使用者对图形图像进行处理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需求。

Photoshop是Adobe公司推出的一款图像处理与设计软件,广泛应用于图像、图形、文字、视频、出版等各方面,具有图像编辑、设计、合成、网页制作以及高品质图片输出等功能。

社会上各种数码冲印、数码影楼、婚纱摄影、海报广告的涌现也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可以作为中职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同时Photoshop软件可以进行大量的图形图像处理处理,包含了平面广告设计的各个领域,如海报、广告、宣传画册、书籍封面、网页、包装、文字、按钮等,能很好的为动画、多媒体、网页制作等提供精美的图片素材,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后期课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视频剪辑》等。

三、参考学时
64学时
四、本课程学分
4学分
五、设计思路
1、该课程的设计主线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领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将这些基本技能作为具体的学习项目,并按照“学历证书与专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要求,精心编排设计,体现项目教学较强的逻辑性。

课程设计将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融为一体,重点体现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精神实质。

本课程将按照图片处理到广告制作的实际项目过程作为课程的教学主线。

2、依据各基本技能的内容总量以及难易程度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坚持从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与课程相关的各种因素,追求教学效果的系统最优,将各个教学环节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一个部分来对待,将本课程的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处理好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3、恰当的选择学习程度用语,用“了解”表示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表示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会”和“熟练”用于表示技能的学习程度。

4、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课程的实际出发,与多家企业合作,将真实项目作为本课程“校企合作”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实施项目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尽量让学生参与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跟踪新技术的能力。

确定立足于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掌握企业主流技术,使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企业项目案例、课堂教学的案例、课堂实践的案例、独立实验的案例循序渐进地同步推进,将知识点嵌入案例中进行讲解、练习、实验,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六、课程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能力与相关技能,培养综合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图像制作员级(中级工)的水平。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乐于沟通的职业精神。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对图片按客户、数码冲印、影楼数码照片处理的要求进行简单的处理;能客户要求设计广告、海报、宣传画等。

1、知识目标
掌握图片的相关知识(图片的格式,大小,色彩的组合,搭配)
●掌握Photoshop中选区的应用
●掌握Photoshop中图层的应用(图层的新建、合并、图层样式、蒙版)
●掌握Photoshop中图像色彩的应用
●掌握Photoshop中滤镜的应用(常用滤镜、外挂滤镜)
●掌握Photoshop中矢量图的编辑(文字、绘图与路径的运用)
●掌握Photoshop中通道的应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准备、加工素材的能力
●培养学生制作广告效果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颜色搭配和版式设计的能力
●培养学生广告设计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照片处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承受能力
3、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做事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树
立自信心
●训练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七、课程内容纲要
八、技能考核要求
a. 平时提问回答情况;(10%)
b. 课堂、实训笔记本、作业本批阅;(10%)
c. 平时作业情况评价;(40%)
d. 大考核作品情况评价;(40%)
九、实施建议
1、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案例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2、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

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或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4、教师应指导学习者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十、教学条件
十一、学生学习与评价体系
1、学生学习任务单
2、项目活动评价单
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果均用A、B、C、D四个等级来表示,其中A表示优秀;B表示良好;C表示合格;D表示不合格。

3、关于评估的几点说明
评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这里的方案制定(况且这里只是一个草案),还应该包括有上级部门的配套表格印制、政策指引,当然更应该包括有配套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平时的记录,评价,这里涉及巨大的工作量。

本方案只是提出一个大概的方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特以下几点说明:
1)、评估体系分为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估
a. 沟通协作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寻找团队帮助、与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评价自学能力的评价(20%)
b. 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从反馈表的填写、个人小结、作品完成情况的评价(50%)
c. 职业道德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出勤等劳动纪律方面的评价(30%)
2)、专业知识能力评估
a. 平时提问回答情况;(10%)
b. 课堂、实训笔记本、作业本批阅;(10%)
c. 平时作业情况评价;(40%)
d. 大考核作品情况评价;(40%)
3)、总评成绩=关键能力成绩X 50%+专业知识能力评估成绩X 50%
学生项目Xn评价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