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提纲.doc

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提纲.doc

2、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试列举在显微观察(光镜和电镜)中通过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3、试利用表格形式对各类显微镜在原理、样品制备和观察方面的异、同进行概括、比较。
4、试找到一篇使用微生物照片的文献,分析该文为什么要使用微生物照片,采用的是何种显微观察技术?依你之见,该文作者的这张照片还可以用哪些技术获得?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自学)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自学)
第八节 菌种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二、防止衰退的措施
三、菌种保藏
思 考 题:
1、 如果二个不同营养缺陷标记(a - b - c + d + 和 a + b + c - d - )的菌株经混合后能产生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原养型重组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决定该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二、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
第五节 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一、PCR的原理和应用
1. 原理
2. PCR技术的关键酶------DNA聚合酶
思 考 题:
1、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其中哪些需涉及到微生物的参与?
2、为什么说微生物学不仅为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操作技术?
第10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2、 自然遗传转化与人工转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转化质粒的成功率有如此大的差别?
第9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第一节 基因工程概述
一、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二、 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二、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 命名与分类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性
三. 连续培养
1. 恒浊连续培养
2. 恒化连续培养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一)消毒剂(Disinfectant)和防腐剂(Antisepsis)
(二) 抗代谢物
(三)抗生素
1、概念
2、作用机制
3、抗药性的产生
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一)温度
1. 干热灭菌
2、湿热灭菌
(二) 辐射作用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s)
1.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自养型)
2.光能有机异养型(光能异养型)
3.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自养型)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
2.暗视野显微镜
3.相差显微镜
4.荧光显微镜
5.透射电子显微镜
6.扫描电子显微镜
7. 扫描隧道显微镜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2、根据物理状态划分
1)固体培养基
2)半固体培养基
3)液体培养基
3、按用途划分
1)基础培养基
2)完全培养基
3)加富培养基和富集培养
4)鉴别培养基
5)选择培养基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一、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输
1.初级主动运输
2.次级主动运输
3.基团转位
4.Na+,K+-ATP酶系统
四、膜泡运输
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征
一、进化指征的选择
1.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
2. 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
二、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三、rRNA和系统发育树
1.rRNA的顺序和进化
2.特征序列或序列印记
3.系统发育树
第二节 细菌分类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二、微生物的命名
第三节、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1.吸附
2.侵入
3.脱壳
三、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四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一、概念
二、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思 考 题
试结合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病毒的特点,并与细菌进行比较。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 DNA作为遗传物质
二、 RNA作为遗传物质
三、 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4.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5.营养缺陷型
第二节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3.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1)pH
2)水活度
3)氧化还原电位
4. 经济节约
5. 精心设计、试验比较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1、按成份不同划分
1)天然培养基
2)合成培养基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1.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2.毒粒的壳体结构
3.病毒的包膜结构
4.毒粒的结构类型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1.病毒的核酸
2、病毒的蛋白质
3、病毒的其它成分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2.隐蔽期(eclipse period)
3.病毒的复制周期
3. 同裂酶
4. 同尾酶
二、DNA连接酶(DNA ligase)
三、其它
第三节 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一、质粒克隆载体
二、λ噬菌体克隆载体
三、柯斯质粒载体
四、M13噬菌体载体
五、噬菌粒载体
六、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
1. 酵母质粒载体
2.真核生物病毒载体
七、 人工染色体
第四节 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
一、 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
思考题:
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特点。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代谢概论
第二节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生物氧化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发酵
2.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三.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氨的氧化
2.硫的氧化
3.铁的氧化
4.氢的氧化
四.能量转换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1)环式光合磷酸化
2)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耗能代谢(自学)
第四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自学)
第五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二.次级代谢的调节(自学)
思考题:
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产生ATP和还原力的方式与特点。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第一节真细菌
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一)个体形态与排列
(二)大小
(三)细胞的结构
1、细胞壁
2、细胞质膜
3、细胞质和内含物
1)概念
2)贮藏物
3)磁小体
4)羧酶体
5)气泡
6)载色体
7)核糖体
8)质粒
4、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
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 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 水体中的微生物
1.江河水
2.海水
3.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和"水花"、"赤潮"
三、土壤中的微生物
四、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1.微生物引起的工业产品的霉腐
2.食品、农副产品上的微生物
五、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1、 嗜热微生物
2、 嗜冷微生物
五、转座的遗传学效应(自学)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
一、 基因突变的特点
1、特点
2、实验证据
二、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
三、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1.实验证据
2.机制
二、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1.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一、概念:
二、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三、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1、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
2、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一、质粒的分子结构
1、结构
2、质粒的检测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
三、质粒的不亲和性(自学)
四、转座因子的类型和分子结构(自学)
(三) 过滤作用
(四)高渗作用、干燥、超声波等
思考题: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高等动植物的有哪些异同?其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第七章 病毒
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特点
2、定义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1、病毒的培养
2. 病毒纯化
第二节 毒粒的性质
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五)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六)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五、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思考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