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辽宁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分*3)1.前识“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

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

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

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愚蠢的办法。

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性三品1)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

担当教育者任务的就是封建统治者。

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3.顿悟成佛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

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

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佛说的出发点。

二、简述题。

(10分*2)1.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

1、含义: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

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良知良能”。

2、所以,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做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一切不必依赖客观存在,只要主观上做到“诚”“明乎善”,就完全符合天之道的诚了。

尽心即思诚。

3、基于这种“良知良能”,孟子轻视感性认识,特别强调抽象的神秘的理性认识。

小人用感官去认识外物,大人用心去认识事物的本性。

4、宿命论思想。

人的理性思维是天赋的,理性思维的任务是认识天的意志。

人的一切主观努力都是为了如何不违背天命,而能够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结果。

2.简述郭象“独化论”思想。

1、独化论是郭象哲学的核心。

他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观点,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物的生成1)天地万物是“自生”“自造”的,所以“无”不能生“有”。

“独化”是对于自生,自造的概括。

独化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天地万物的生成都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处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2)事物只是一个个独自突然发生和变化着的孤立体,无根无源,互不相关,就连每个事物自身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所以“有”不能生“有”。

3、玄冥之境1)玄冥: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要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

2)“独化于玄冥之境”是指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主宰的。

3)但这种自然而然也不是没有一种决定的因素。

天地万物的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的无根据的互不相关,但就世界整体性来讲,又是互不可缺的。

它们各自在整个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又是完全和谐的。

4)这种和谐是由“命”“理”决定的。

就人的认识及主观能力而言,“命”或“理”就是“造物主”的代名词。

4、这样,理论内部的产生了矛盾。

他只能用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来进行解释这个矛盾。

三、论述题。

(20分*2)1.孔子礼学与荀子礼学之间的关系。

二、孔子的礼1、指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

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损益”3、复礼是为了强调道德教化。

4、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5、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二、荀子的礼1、“礼”与孔子提出的不同。

人生来就有欲望,对这些欲望没有度量,就会发生争夺、造成社会的混乱。

统治者为了防止这种争夺混乱,所以制定“礼”。

所以,荀子把“礼”看作衡量标准。

2、礼的内容:“分”“别”1)“别”:“礼”就是使社会上各个阶级的人都有恰当的地位,长幼有序。

这种等级制度不是按血缘关系世袭的,而是根据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的。

王公大夫的子孙不合标准一样是老百姓,平民努力学习,搞好政治关系,也可以做官。

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度。

2)“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群。

这是因为人有分工(等级区分、职业分工)。

至于人之所以能有这些分工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的约束。

社会的不平等成为天经地义。

3、法是根据礼的制度来制定。

2.分析朱熹的“道心”“人心“关系。

2、“道心”和“人心”。

1)含义: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

2)“人心”“道心”的区别,是朱熹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其中”,这句话的发挥。

“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

3)“道心”和“人心”是一个心,所以它不分圣凡是人人都具有的。

而圣凡的区别在于,圣人能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的私心,专一于天理,此即所谓“惟精惟一”。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没有过分或不足的差错,而合乎“天理”的所谓中道,此即所谓“充执其中”。

超凡入圣的办法,并不是简单地消灭“人心”,而是使“人心”完全服从于“道心”。

3、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整个人性理论,是要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思想和行为,使“人心”服从于“道心”,这就必须讲到内心修养的问题,朱熹认为这种修养的原则就是“去人欲存天理”。

外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分*3)1.逻各斯(LOGOS)2.先天综合判断3.解释学二、简述。

(10分*2)1.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内容及其实质。

2.如何理解启蒙,启蒙理性与启蒙哲学的内在联系。

三、论述。

(20分*2)1. 康的哲学的二律背反的论证过程及其实质。

2. 维也纳学派的经验证实原则及其理论困难。

辽宁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通论B卷(一)名词解释(5分*6)1. 唯理论2. 怀疑论3. 本体论4. 人本主义5. 宗教6. 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二)简答题(15分*4)1. 简述辩证法的批判性2. 如何理解“清理地基”的工作方式3. 简答哲学与常识的主要差异4. 为什么说哲学基本问题不能说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三)论述题(20分*3)1. 试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2. 试论辩证法的自在性和自为性3.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的矛盾,表现为哪种派别冲突?你如何理解?辽宁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分*3)1. 天人感应董仲舒的思想天是有意志的,并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

人是天的副本,人和天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是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天创造人是要人来实现天的意志的,因此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违反天意,天就震怒。

2. 得意在忘象王弼的思想1、首先研究了《周易略例·明象》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言:卦辞,代表语言;象:卦象,代表物象;意: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2、语言表达物象,物象是包涵义理的。

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要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应该抛弃物象。

3、在他看来,言只是得象的工具,象只是得意的工具。

所以得到义理就应抛弃物象。

如果拘泥于物象,则妨碍对义理的认识,拘泥于语言,则妨碍对物象的表达,所以要想真正把握义理,就得忘掉物象。

只有抛弃物象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

3. 《大同书》二、简述题。

(10分*2)1. 简述老子“道”生万物的生成论思想。

1、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把“道”第一次作为哲学最高范畴首次提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道是万物的根本。

2、“道”具有两重涵义:一是指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一是指世界万物的总规律。

1)作为世界万物总根源的“道”:整个宇宙都是从“道”中生化出来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作为世界万物总规律的“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都是以“道”作为准则的。

在老子看来,“道”所依据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法则,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道的认识1、道是恍惚幽深的。

道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无声,无形,无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

2、道与具体的事物的关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即是无。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从“道”产生出来,道无体无形无体。

“有名,天地之母”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可以用名称表示。

三、评价:老子把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本。

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

2. 简述华严宗“理事无碍”命题的哲学含义。

1、事法界和理法界:华严宗把世界区分为理和事,本体和现象两个世界。

2、本体与现象不是绝对割裂的,现象世界依赖于本体世界而存在,本体世界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中。

世界如同金做的狮子,金是本体,狮子的形相是现象,没有金便没有金狮子,金即存于金狮子中。

3、这样处理本体和现象的关系,目的在于论证现象世界没有“自性”,一切事物都是各种条件集合而成,是虚幻的东西,只有本体世界是真实的。

如金狮子,是工匠用金子做成的的,金是因,工匠是缘,狮子相缘合而成有生有灭,可金子的本性没有改变。

4、华严宗认为这种说法,既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虚幻,又论证了本体世界的真实,是最圆满的说法。

5、“理事无碍”的目的:论证佛教的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关系。

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不能截然分开,佛性本来就存在于人性之中,不脱离世俗生活,也可成佛。

他打掉了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界线,扩大了彼岸世界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分*2)1. 如何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1)“克已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求仁的具体条目是视听言动,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

不依靠他人。

2、孔子说仁的性质时,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作为统治者要求达到仁的标准的具体要求特点:恭、宽、信、敏、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