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二、阅读鉴赏(37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6分)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7.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在这幅图画中,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幅图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参考答案: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水鸟。
诗人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解析:本题共两问,第一问考查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二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这两问的正确回答,都必须建立在对本诗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
8.参考答案: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需要认真读诗、品诗,方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7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末怀李白③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风景秀丽。
杜二甫:即杜甫。
②徂徕:山名。
③李白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杜甫写了这首诗怀念他。
9.“海色明徂徕”一句中的“明”字有何妙处?(3分)10.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感情,但感情基调明显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案:9.“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着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了,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10.第一首诗歌感情豪放,乐观豁达。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一句描写的景物明净秀丽,抒发了作者的达观之情。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又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一醉而别,感情豪迈。
第二首感情沉郁凄凉。
“凉风起天末”一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无端被流放的同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6分,每小题3分)邯郸冬至注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个重要节日。
1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1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有何特点?11.参考答案:“抱膝”二字形象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由“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显得形影相吊,充分表达了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时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如“抱膝”“伴”。
12.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在灯前议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真切感人,如“想得家中”“还应说着”等明白如话。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语言。
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孤寂之情是实,家人围坐之景是虚,是作者想象之景。
分析语言既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又要抓关键字眼。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题。
(6分,每小题3分)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曾有人认为是“升”之误。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而简析首联的表达作用。
14.前人曾评论此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教也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参考答案:“生”不是误用。
恰恰妙在此处。
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
“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
首联紧扣诗题,望海上明月升起,不由地想起远在天涯的“情人”。
意境雄浑阔大,感情深切,致思高远,创造了一幅宁静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为后面的描写抒情作好了铺垫,烘托了一个有情人的高大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实质上是体会“生”背后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应注意联系情感表达来析字答题。
14.参考答案: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
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与亲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哀而不伤”。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思想感情。
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全诗,在解读诗句的基础上总结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6分,每小题3分)春光李商隐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15.“春光斗日光”应怎样理解?一“斗”字用得好在哪里?16.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答案:15.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丽日艳阳正是这一景象的动力与源泉。
这一“斗”字,将双方互争雄长的意态,方兴未艾的趋势,以及天地上下充溢着的热烈气氛全部传出。
16.三、四句用比喻、反问、反衬手法,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轻松悠闲、从容与自得的企盼,又反过来衬托出了现时缭乱不宁的心绪。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6分,每小题3分)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注,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绿:以酒的绿色代酒。
17.“炉存火似红”一句中的“似”字用得很巧妙,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18.这首诗是如何把个人之愁与国事之忧结合起来的?答案:17.在荒凉的环境中,作者眼前似乎出现了熊熊之火。
通过一个“似”字,写出了作者的幻觉,表达了作者对家庭温暖、百姓和乐的强烈渴望,点明了作者生活的艰难。
18.作者起笔写国家动荡不安,战事使百姓苦不堪言。
然后通过“乱云”“薄暮”“急雪”等景物写自己的愁苦,情景交融。
接着写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酒葫芦早已丢掉,酒樽里空空如也;没有柴火,只有空空的炉子。
最后又回到对国家的担忧:数州没有消息,不知战况如何,自己只有“愁坐”。
三、语言表达(12分,每小题4分)19.(2009江西高考,20)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参考答案: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解析:句②可以当做主干句,句①中的“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和句③中的“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分别化为抑扬美和回环美的定语即可。
20.成语与熟语的意义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往往会生发出一些新的见解或看法,例如少年李白从磨针老嬷嬷的那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悟出了“只要有恒心,什么事也能做成”的道理,但这句熟语现在却又有了新见解:这是蛮干,不讲效益得不偿失,如此磨针有何意义?现代高科技瞬间生产的针数不胜数。
请为下面的熟语写一个新解。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新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如果没有能力制服歹徒,就要斗智牵制歹徒,赶快报警为妙。
贸然行事只会作无谓的牺牲。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应首先理解成语的本义,然后逆向思维,故意“反弹琵琶”,但应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突出“新”义,言之成理。
21.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
请按照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
①商场广告: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给兄弟单位的请柬: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给下级的通知:___________________④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届时热忱欢迎新老顾客惠顾!②届时恭请贵单位派员参加!③届时务必参加,不得缺席!④到时不能不来啊!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说话要看场合,看对象,看身份,说得体的话。
四、写作训练(50分)22.请以“还__________的本来面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请先把题目补写完整;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带有一定开放性的命题作文。
说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是因为“还__________的本来面目”中间的空缺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写作的范围是相当大的。
当然,既然是命题作文,其写作的内容必然受到限制,“还__________的本来面目”本身还隐含着这样一个意思: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或现象往往遭到了扭曲,我们应该还原其真相,不能被假象迷惑了。
写作上,可先列举现象,进而重点分析事物本来面目被扭曲的根本原因,然后谈如何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深入浅出地分析,才能以理服人。
当然,也可写成记叙文。
参考例文:还经典的本来面目在一家特价书店,我看到不少“文学经典作品集”,被列入“处理品”,价位降到七折,难道这也是一种“按质论价”?曾几何时,那些作品被爆炒膨化,举办“首发仪式”,由作家现场签名发售,记者跟踪报道,接踵而来的是“研讨会”,也是“热”过一阵的。
但升温快,冷却也快,如今躺在书市中,领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寂寞。
这些号称“经典”的书籍,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与时间的筛选,离“经典”还有一定的距离,它们将“经典”弄得面目全非。
何为经典?热衷于经典的人们尤其要弄清楚。
经典是艺术殿堂里世人公认的层。
这就意味着经典已为社会共有。
经典的另一特征是作品的作者不一定健在,但他的作品却可以光照千秋。
比如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在他辞世近半个世纪后才被后人视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随着时间的延续,人们对作品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再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才觉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于是这些作品便被视为经典,且得到社会普遍接受。
如果把“经典”的桂冠随便奉送,谁爱“经典”就“经典”,那还是原来意义上的经典吗?“经典”的泛滥恰恰从侧面证明了缺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