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 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心肌 梗死等),血沉可明显加快。
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荨 麻疹,支气管哮喘等。
.
24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本身无关,与血浆 的成分变化有关,血浆成分变化致使 RBC叠连,RBC彼此以凹面相贴聚集在 一起,血沉加快。
.
11
(五)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正常值:5800mmHg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第二节 血浆
水(91%-92%)
白蛋白:维持胶体渗 (40-55g/L) 透压
血浆
血浆蛋白 球蛋白:免疫、防御
(60-80g/L) (20-30g/L)


溶质
血浆 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7%
(8%-9%) 电解质(无机盐)
-
8%
RBC
气体
非蛋白氮
血细胞 (40%50%)
WBC
其它物质
血小板
.
不含氮的 有机物 8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含还原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
14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80%为Na+、Cl-) (75%-80%为白蛋白)
压力 大(5700mmHg或770KPa) 小(25mmHg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
19
.
20
第三节 血细胞
学习要求:
1、掌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
2、掌握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3、掌握血小板的正常值及功能
一、红细胞
.
22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酸碱平衡
(50%-60%)
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
溶质
(2-4g/L)
(8%-9%)电形解成质和(维无持机血盐浆)晶:体以渗Na透+、压C、l+酸为碱主平衡
气体
非蛋白氮:氨基酸、尿
其它物质
素、尿酸、肌酐等
.
不含氮的 有机物
:葡萄糖、乳酸、
13
维生素、激素等
二、血浆渗透压 5800mmHg(773kPa) 概念: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 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
重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500ml以上 即达到血液总量的30%以上
.
4
• 组 成: 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
血浆 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
.
5
当血液凝固一段时间后,血凝块可逐渐 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不含纤 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RBC下沉的距离。 数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
.
23
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 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血 浆 第三节 血 细 胞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 型 与 输 血
.
1
血液是一种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的
流体组织,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 血细胞组成。血浆一方面作为各种血细 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内环 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周 而复始地循环流动,是沟通人体内外环 境以及机体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媒介; 而各类血细胞完成机体各种重要的功能。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 丛等处,流速相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
3
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 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血量不足时将导致血压下降、血流减慢、组织 细胞缺血,最终引起组织细胞或器官的代谢障碍。
轻度失血:一次失血量在500ml以下 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
中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000ml 即达到血液总量的20%
(二)相对密度:
全血的密度: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的密度: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黏滞性:
全血:是水的4-5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是水的1.6-2.4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
9
(四)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 7.35~7.45 pH7.35=酸中毒, pH7.45=碱中毒
•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 20∶1); 次:Na2HPO4/NaH2PO4
.
10
(2)红细胞缓冲对: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3)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血液具有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 防御、营养、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当 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引起血液成分 的改变,因此临床上常以血液检验作为 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
2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 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
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 70~80ml。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 快速循环,称为循环血量。
血清 ≠ 血浆
.
6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 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
7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50%-60%)
.
16
.
17
.
18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 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