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世纪的巨大变化及其影响

21世纪的巨大变化及其影响

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几点变化每当提到21世纪中国的新变化,从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就是人的变化。

变化1: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与父母辈的完全不同。

这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这代年轻人完全是“新新人类”,他们既没有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学会西方文化的真髓,基本上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

我父母那辈的人很少有人离婚,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竟然搞出“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这么闹剧般的事情,简直让我这个80后都大跌眼镜啊。

我真的是想不通他们是在搞什么,婚姻在他们眼中难道就是过家家?变化2:中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走向短缺。

这个现在看来还不是很明显,不过已经有了苗头。

外媒估计中国到2025年后劳动力将出现短缺,我估计也差不多。

中国劳动力的短缺不是绝对数量上的短缺,而是市场供求的短缺。

大学生就业是最明显的例子,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找工作难成了21世纪中国的新现象。

但是中国真的是各行各业的就业都饱和了吗?显然不是,许多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呢,许多工作还没人愿意去做呢。

变化3:中国蓝领的工资将超越白领。

在我看来现在蓝领的工资大致是同白领齐平的。

随着未来白领的“候补大军”越来越多,而愿意做蓝领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蓝领的工资超越白领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就业市场上,想找一个有技术的蓝领比找一个普通的白领显然更加困难。

连送快递这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的月收入都可以超越普通白领,我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许多白领自诩清高洋洋自得?作为一名普通白领有什么好自豪的?你比别人收入更高还是权力更大?或许白领的工作环境比蓝领好得多,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在的情况,现在好的大的企业的车间里都有空调的,一部分原因是遵守劳动法,另一部分原因是精密加工的需要。

变化4:中国农村的吸引力将逐渐逼近城市。

这点不太明显。

鉴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和中国老百姓的短视,大家普遍认为城里人比农村人的生活要好。

对于年轻人来讲城市的吸引力确实大于农村,但是年轻人终会成熟长大,理想终究会败于现实。

尤其当农村的土地可以“流转”之后,农民的境遇会好过普通的城市居民。

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在土地属于政府的中国,城市居民除了一套可以居住的房子外还拥有什么?更可怕的是一旦失业潮来袭,城市居民凭什么养活自己?农民只要有自己的土地就不怕失业,甚至不怕战争。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群体的第一要务就是吃饱肚子,所以经济形势走坏后,首当其冲的是下岗人群,最后受冲击的农民(贪官阶层除外)。

变化5:中国低通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这是显而易见的。

大家看看身边的房价、物价就可以看出来了。

我国的RMB发行量都超过了美国,不长期维持高通胀那才是奇迹呢。

通胀就像老虎,一旦出笼不经历大萧条很难降下去。

现在政府为了GDP,为了官员们的私欲,压根没考虑通胀的后果,也没想去控制高通胀,反正最后由13亿老百姓买单。

现在即使想控制通胀也晚了,印那么多钱怎么去消化?也正因如此,农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工资的上涨速度远低于通胀,恰如网上传说的郎咸平所说的那样“白领99%会破产”,后来郎咸平澄清说不是他说的这话,我看来只是99%有点夸张而已,但白领的生存前景确实不好。

五、重新定义21世纪信息技术及其影响——邢陆宾教授在上海大学·东方讲坛的演讲——为什么要重新定义21世纪的信息技术呢?因为通常说到传统的信息技术,大家无非就是想到互联网、计算机,可能再加一个手机。

但实际上这些认识含糊不清,对我们做长远规划战略的人员非常不利。

那么如何定义?我从五个方面来谈。

1、计算机发展的“摩尔定理”下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量子计算机。

因为一个电子可以继续分成若干个量子,这样的话计算机的功能就将是以几何级数增加。

一旦量子计算机投放到市场上,人类的计算机技术会形成一个突变。

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首先要说说“摩尔定理”。

这个摩尔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一位非常资深的教授,同时他也是Intel芯片的创始人。

他在1965年个人计算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曾预言,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每两年将增加一倍。

他的预言从我统计的1970年到2005年的数据上得到非常准确的验证——确切地说,是18个月。

但是为什么是到2005年呢?这并不是我研究的一个中断,而是2005年IT技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点。

这个拐点就是,在2005年,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似乎不再提高了,有人认为,这意味着计算机技术达到了一个极限,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误区。

并不是说计算机技术没办法突破。

Intel的高级工程师说,计算机内部速度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达到5G甚至6G,因此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而要从市场上找原因。

这个市场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在2000年时出现了一个突变,从第一代迅速发展到第二代,甚至我们今天的第三代、第四代互联网。

在此背景下,计算机的发展就不再是单纯的速度问题。

IT界人士意识到,我们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竞争要适应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就不能单纯地拼速度,而应朝着多芯、多核的方向发展。

我们看一下统计数据,从2008年开始,个人电脑起码有2个CPU,服务器至少有8个CPU。

我们买的个人电脑至少是双核或三核,2010年服务器有16个甚至80个核。

如果今天的计算机不能上网,那就等于是一台打字机,离开了互联网,计算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所以,今天的计算机意味着互联网下的计算机,这就是拐点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对社会所起的基本推动作用,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移动式,从传统的计算机向移动式计算机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的第一台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效能和耗能与今天无法相比,当时研制出该计算机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要停电,才能供应这个庞然大物的运作。

今天的计算机发展到超级计算机这个概念,虽然占地面积也非常大,但这一台计算机就几乎可以承担美国航天运转,现在美国航天卫星的发射三分之一的运算都可以由超级计算机承担起来。

大家在理解移动式电脑的概念的时候不要仅仅停留在我们的移动式电脑上,我们今天的电话实际上就是一个移动式的电脑。

我们今天使用的智能式电话实际上能起到90%以上的个人电脑作用,所以今天的手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计算机向移动式发展的代表。

2、主要体现在超级计算机上。

超级计算机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的象征、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起点。

因为很多人类现代文明的概念是因为超级计算机的出现才出现的,比如说速度,在上世纪70年代,超级计算机开始出现的时候,才有了M(兆)这个概念。

但很快到了80年代提高到了G这个概念,我们今天的个人电脑的速度是以G计,1G等于1024M,G这个词也是随着超级计算机的出现而出现的。

到了90年代,超级计算机马上把这个速度提高到了T,随后又提高到了另一个速度P。

这个速度当时很多专家认为不可思议、很可怕,是一件很震撼的事情。

当时IBM说这个速度日本起码要1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

很快IBM又推出了一个新的速度,就是EXB,这个虽然没有在超级计算机上实现,但他们在实验室的理论上已经出现了,所以将来超级计算机就会以EXB的速度出现,这个数字是比天文数字还要快的数字。

所以,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同时也验证了摩尔定理没有停滞,还在继续发展。

你们可能会问,摩尔定理是怎么来预言计算机功能在每两年之内就增加一倍的?大家知道,计算机主要是由晶体管构成的,上世纪70年代诞生的第一台个人电脑,晶体管的数量是7000多个,而今这个数字是40亿个,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变化,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大的革命。

只要晶体管的体积持续缩小,数量就可以持续增加,这就是摩尔定理的依据。

我们今天使用的个人电脑里的晶体管体积是32纳毫米,这是必须要用超级显微镜才能测量出的尺寸。

今天所有的计算机包括超级计算机全称都叫电子计算机,这意味着我们下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量子计算机。

因为一个电子可以继续分成若干个量子,这样的话计算机的功能就将是以几何级数增加。

这个目前正在实验过程中。

一旦量子计算机投放到市场上,人类的计算机技术会形成一个突变。

当然这个目前还是从理论基础上说的,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其他技术,比如材料科学的发展。

目前的计算机主要材料是硅,硅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半导体的性能非常强,但散热性很差,所以我们现在寄望于下一代纳米材料,这是下一代IT技术所依赖的重要材料。

3、三个里程碑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梅特·卡菲定律”进入人们视野,它说的是,网络价值的增速等于用户数量的平方。

这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新定义,它意味着,互联网的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尽头,物联网才是我们的方向。

回到主题,21世纪信息技术将对社会发展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我曾经提出,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现代文明,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阶段,我称之为三个里程碑。

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微软的出现,它改变了人们使用电脑的方式。

微软的巨大贡献在于,它看到了个人电脑的巨大发展潜力,首先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使得人们在同一时间做多种事情成为可能,这就把计算机巨大的功能激发、体现出来了。

我刚才说过,2000年,个人电脑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其体量相当于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人们想要获得什么信息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但如何去使用、开发这个功能一直是个问题,直到1997年Google的出现。

我把Google的出现定义为第二个里程碑,是因为Google解决了庞大的信息没办法很好使用的问题。

Google提出的第一个战略就是搜索引擎,帮助人们很好地来使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这就好比一本书有了目录,Google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概念。

但Google的目标远远不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搜索引擎,它还意图打破微软在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垄断地位。

比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你必须要付费才有使用权,但Google提出一个Google的Excel和Google的Word,只要上网就免费,这对微软造成极大的挑战。

Google还野心勃勃,在2009年底推出了基于自己强大的GPS定位功能的新一代手机,令IT界非常震惊。

第三个里程碑是“云计算网”的出现。

什么是云网呢?通常意义上的互联网是指分享数据和资源,而云网则不仅可以提供信息和数据的分享,还可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和功能的共享,这就意味着,你不需要花很多钱买一台很昂贵的超级计算机,只要连上网络,世界上所有强大的计算机功能都可以通过云网得到一个虚拟的实现。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梅特·卡菲定律”进入人们视野,它说的是,网络价值的增速等于用户数量的平方,这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新定义,它意味着,互联网的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尽头,物联网才是我们的方向。

世界上所有资源包括日常生活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涵盖,这是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真正的意义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