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家长的责任的转变在传统社会,家长的责任就是教会孩子做人。

用我们现在语言叫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

至于孩子学习,学得好与坏,那是学校的事情,老师的事情。

在旧社会是私塾的事情,先生的事情。

而对于家长来说,并不是他的主要责任。

在今天,教会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已经上升为家长的第二责任。

家长的第一大责任是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第二大责任就是教会孩子学习即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董进宇博士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约等于他的生存能力。

所以,一个人学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学多少也不重要,但学会学习的能力要比学知识重要一百倍。

如果各位想做一个真正有智慧聪明的家长,想要你的孩子在十年,二十年后,他真正能在这个高度发达、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高度科技化的社会,能够求得生存的话,你必须教给他学习的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业率低?不是人才过剩而是大学生们很需要工作,但很多大学生却不是工作所需要的人。

在大学学过的知识很快就过时了,又缺乏学习的能力,难以和用人单位对接。

所以,教会孩子学习,比教会孩子学习什么知识要重要一百倍。

另外,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现在开学了,我们有八个东西是相同的。

相同的学校、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大脑、相同的智商、相同的作业、相同的课堂、相同的试卷。

3个月后,同班同学的差距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把这种差异看作是老师的问题,看作是学生的问题,都不对。

真正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我用四个公式解释一下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规律:不同的家庭教育产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习惯产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产生不同的基础知识;不同的基础知识决定不同的学习成绩。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要高度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家长责任的转变。

真知与符号的关系要教会孩子学习,家长首先要了解学习的内部规律。

这就是了解真知与符号的关系。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来说,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符号,以及知识和符号的关系。

究竟什么叫知识?我们教科书上的那些个文字、公式叫不叫知识?你问一百个中国人,至少有九十五个说叫知识。

因为在我们传统教育体系中,从来就没有分清真知与符号。

那么,我们教科书上的文字,我们的那些公式,比如说中学课本里的sina2+cosa2=1,y=f(x)的函数表达式,各种各样的符号,这叫特殊符号。

而我们大家写的字,我们教科书上的文字等普通文字,叫普通符号。

特殊符号和普通符号,统称都叫符号,它不是知识。

它是干吗用的呢?它是用于记录、表述、传承知识的工具。

那么究竟什么叫知识?知识,就是人类探索自然科学所获得的基本经验。

我们的祖先,在探索我们周遭的自然环境,我们生存的世界,所获到的基本经验,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自然科学。

由于这类基本经验太庞杂了。

怎么把上一代人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人呢?于是,就对它进行分类,这是人的基本思维模式。

我们把对探索物理变化的这一类经验,叫物理学;把探索物质生成与分解这一类的基本经验,叫做化学;把探讨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的基本经验,叫数学。

也就是说,把探索自然界所获得这些基本经验,为了传承和表述的方便,把它抽象出来,然后分门别类。

就相当我们把这些基本经验开始装筐,这一筐叫物理,这一筐叫化学,这一筐叫数学,这一筐叫生物,这是基本经验。

由于这些经过抽象的经验还是过于庞大,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再对它进行概念化,把这个基本概念再抽象后,进行基本概念的表述,先定义再进行逻辑体系编排,然后,就创立了符号。

把它表述下来写到纸上,中国人是纸张的发明故乡,写到纸上,让前一个发现者死后,后续人能知道他当年到底看到了什么,探索到了什么。

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这就是我们在探索自然界中所获得的基本经验,通过分门别类抽象,再通过符号表述,变成了我们现在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等。

我们把它统称为自然科学。

人类把探索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时所获得的基本经验,叫做社会科学。

像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我们把它混合统称叫做社会科学。

同样的道理,也是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然后抽象化,概念化,再用符号表述。

把探索人的自身,人的心灵世界所获得的基本经验,叫做人文科学。

比如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

现在大家听明白了,我们把庞大的知识体系分成了三个大的分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所有的这些基本经验,通过抽象,概念化,然后用符号表述出来。

现在大家已经明白了什么叫知识吧?知识,就是前人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人的心灵所获得基本经验。

大家都还记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他会符号,他没有真知。

所以他一生过得很失败,贫穷破落,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

所以对我们家长来说,想要教会孩子学习,你必须了解真知与符号的关系。

我们人类只能通过符号来表述、记录、传承真知,这是人类知识传承的基本手段。

所以,符号就是教科书上的那些文字,叫普通符号;那些公式叫特殊符号。

要想学习前人的经验知识,就必借助书籍、或者其他手段,来了解真知。

如果你不明白这个关系,你很可能就会走进把符号当成真知的误区。

你真的想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有真正能力的人,你必须了解符号与真知的关系。

沟通的天条沟通的天条就是:当接收者准备好了,给予者才会出现。

如果接收者没有准备好,给予者无论怎么讲,接收者都不会接收到。

做为家长,我们每天要对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准备接收你的观点时,那么,你就是说的天花乱坠、遍地生金,直至累死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有效果的话,那也就只有一个:反作用。

曾经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说:“人应该相信奇迹。

”有一个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奇迹。

”这个老师很生气,他对这个学生说:“假如一个人从四楼上掉下来没有摔死,这说明什么问题?”这个学生想了想说:“这是偶然。

”这个老师看了看他又说:“假如这个人第二次从四楼上掉下来又没摔死。

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个学生说:“还是偶然啊。

”这个老师更生气了,他非常生气地说:“那么,这个人第三次从四楼上掉下来又没有死,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学生说:“老师呀,那就是他习惯了。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接收者准备好了,给予者才能给予”的基础上的。

改变的天条这个规律是说,任何人也不能改变别人,而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

所以,做为家长要想改变孩子,你必须先改变自己。

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老托尔斯泰,他在他的作品中说:“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想去改变别人,很少有人想去改变自己。

”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你无法改变任何人,你所能改变的惟一一个人是你自己。

也就是说,想要孩子学习好的话,作为家长你不学习,然后你硬逼着他去学习,他是断然不可能学习好的。

因为孩子他在他的经验系统中,发现学习并不重要。

因为如果那么重要你为啥不学习?在孩子的感性经验中间,如果你给他讲了很多大道理,可是在他的感性经验中学习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是好事的话那你为啥不学习呀?那你为啥逼着我学习呀?所以,我们很多家长干巴巴给孩子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

孔子说“身教胜于言教”。

就是说家长的行为举止,远远胜于你对孩子讲的道理。

这就是榜样作用。

要想孩子学习好的话,家长首先要成为一个学习的人,你首先要有强烈的学习意愿,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你要有基本的学习智慧。

如果你没有具备学习的智慧,你不具备学习能力,你怎么能探讨教导孩子学习?我们都知道“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所谓名师就是我必须在这里边我是专家,我才能去教导别人。

如果你自己不学习,你自己也不会学习,也没有学习的智慧,也没有学习的能力,然后你天天打骂孩子,这等于缘木求鱼,根本没有办法把孩子教育好。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如果你真要是成为一个教育孩子学习的专家,想要真的把你孩子学习搞好的话,你自己必须先是一个学习的人。

第三,你要成为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人。

要真的具备学习能力的话,你要把握学习规律,并且做到有智慧的学习:第一大智慧叫听清——符号(词汇概念)。

要听清老师到底在说什么。

听清是指听符号,比如听清楚老师说的到底是那个词、或者公式定义等。

比如,权利和权力、经历和精力、学历和学力、意义和异议等同音不同义,意思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大智慧叫理解——意思(知识内涵)。

理解说的是对符号所含意思,也就是真知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记录知识的文字是符号,而符号所表示的内容才是真知,比如,表示“学校”的符号很多,因为文字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写法,但不管怎么写,它所特指的学校意义不会有别,这就是真知。

所以学习一定要在听清楚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含义。

第三个智慧是体会与想象——还原生活。

要想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就必须通过体会和想象。

什么叫体会?讲人生哲学方面,你把一个东西放在你的生活中,把你的生活和哲学观点联系起来,这叫体会。

想象说的是对于没法体会的事,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根本没法体会,比如国王。

对此,我们只能通过大脑想象,把作者,讲演者说的事情放到那个特定的背景中充分想象去事情是什么意思。

这是学习的第三个层次,学习者达到这个层次才算掌握了真知。

联系你过去所学到的知识,跟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看看你能不能领会,这才具备了学习的第三大智慧。

比如说学习靠刻苦,对吗?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靠刻苦是学不出出来的。

学习的真正原因是感到快乐,如果暂时感受不到快乐,那你就想象学成以后的那种快乐,你才有动力坚持学习下去,直到成功。

第四个智慧叫实践与观察——验证真伪。

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体会(无法体会通过想象),再回头去做,去验证真伪,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就是观察与实践。

这个社会上伪知识太多了,大多数人无法透过这个迷障。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才能鉴别有些知识是假的,有些知识是真的。

正如邓小平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有些没法去实践的,就只能观察。

通过观察也能辨识和验证真伪,当然做到此要看你对以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了,一句话就是你是否真正进入了真知系统,还是停留在符号层面上。

第五个智慧叫反省与总结——创造新知。

剔除伪知识获得真知识,同时可能发现真的知识。

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学习五大智慧是听清符号、理解真知、体会与想象、实践与观察、反省与总结。

缺乏学习基本智慧的人可能会越学越傻,最后就成了书呆子。

比如要知道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真理就可能成为谬误了。

那么作为家长来说,你要把这五个基本步骤,基本智慧,变成你的口头语。

你想成为教育孩子学习的专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你就依序问他五个问题:第一,听清楚没有?第二,理解了没有?第三,你体会是不是这么回事,你想象的是不是这么回事?第四,你去实际做没有,实践与观察了吗?你观察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第五,你反思总结了吗?学任何东西,只要你按照这五个步骤,做到基本熟练,把它变成每天学习的日常习惯,实际上是把它烙印到你神经系统中去了。

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你俩就形成一个共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