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末考试关于绪言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2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的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理论来源?(第四页)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实践基础。
A,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即客观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B,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的客观物质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认为经济生活受自然规律支配,提出价值由劳动创造”。
C,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
马克思的科学内涵-----四个基本观点和立场,是什么?(第14页)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世纪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如何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第21页)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
2、主要哲学流派及其观点(包括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中的)(第29页)唯心主义:世界的本源归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归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概念(列宁);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么是实践;理解“社会正火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30页)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既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它独立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
(第30页)绝对运动--世界是物质,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
相对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32页)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物质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第35--38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38-39页)4、唯物辩证法的特征(两个基本观点—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客观性与多样性;发展、新事物的概念唯物辩证法的特征: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第40页)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第40页)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第41页)5、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相互关系;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统一性与斗争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第45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者的统一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不平衡原理: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什么问题;什么是度;质变量变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质变和量变是辨证统一的。
(关系问题)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
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
(第46页0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问题及方法的原理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认识方法(第49页)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第二章1、什么事认识——即能动的反应论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第64-65页)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重点)真理的客观性问题;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问题: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第72 页)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76页)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的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有事辩证转化的。
(第74页)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式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84页)3、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因,如何做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含义)原因: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怎样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第86页)第三章1、什么是意识形态?2、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