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班级姓名学号《三峡》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良.多趣味(真,实在)C.林寒涧肃.(严肃) D.或.王命急宣(或者)4、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湖心亭看雪》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B.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C.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谢中书书》1、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C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五色交辉(辉:辉映) B.晓雾将歇(歇:消散)C.夕日欲颓(颓:萎靡、衰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C.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在有与它一样奇妙的景色了。
)《观潮》1、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A、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戏的动人场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B、本文结构精当,语言精练,描写十分生动。
不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生动形象。
C、第二段写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
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D、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是为了表现对江潮盛况的惊异。
2、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C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桃花源记》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2、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3、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8.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D.寻病终(寻找)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字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爱莲说》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对本文中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C )A.通过赞美“独爱”的精神,表现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B.通过对莲的描写,说明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
C.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D.通过说明“独爱”的情况,慨叹难以找到知音。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不是( D )A.文中,作者先举菊花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以爱菊闻名的陶渊明来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
B.文中,作者举出牡丹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举出“世人”一面和上文的“独”字对照,一面来衬托自己。
C.文中“予独爱莲之”中“独”既和上文的“独”“世人”呼应对照,又和下文的“同予者何人”“众”等词语呼应。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