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 社会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
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分别又称为:英雄史观;群众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方法论意义: (1)第一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 和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客观依据。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 ▪ 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通过指导人们社 会实践来实现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 马克思主义由此引申出社会历史观的其他一切 基本原理:社会存在——社会生产方式——经 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观念上 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历史进 步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宗教:根源和作用及复杂性
▲自然压迫和社会(阶级) 政治法律思想 压迫的产物,文化上源于神话; 是核心,
▲反压迫—强化压迫的工具,决定整个意识 适应、利用其积极面、警惕 形态的性质,
对其他意识 形式的
影响最大 ●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旧社会残留意 识形态;▲未来社会萌芽意识形态 ★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 神的标志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物质 生产 实践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 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 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 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
个体意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要求和要点 ▪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附录:本章内容结构图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和要点
●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 重点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性和能 力。 ●其他要点:社会形态的一般发展规律;阶级 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 等 ●本章基本框架
基础,核心, 决定作用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决定产品的分配 形式和消费关系
阶级社会里划 分阶级的基础
消费
公有 制
私有 制
生产 生产
关系 关系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
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1)绝对适合或绝对不适合。 (2)只要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自发变革。
▪ 加强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反对落后、腐朽、反动思 想的哲学根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系统):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生产力的系统构成 硬件
软件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律 ▪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
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未看到
其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
历史的客观规律; 看到英雄人物的作用,未看到其背
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2、唯物史观: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 ▪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
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具能动性和 革命性的因素
以生产工具 为主要标志、内容, 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 平的客观尺度,划分 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渗透性因素: 第一生产力 综合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得以 进行的前提条件
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直至社会形态性质
社 主体 群体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 方面,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
会
社会心理
意 识
内容 层次
社会意识形式 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并直接为之服务,属
构 成
与上层 社会意识形态 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建筑 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不直接为之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P96) 重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
含义 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
○2、 主要 社会 表现 意识 具有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各种形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 作用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相对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
独立 性
最 突出 能动性
表现
社会进步和发展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