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粮油加工工艺学

粮油加工工艺学

粮油加工工艺学 第二章:粮油原料的结构特征 1:胚乳的两种不同结构 : 1 角质胚乳(硬质胚乳) :如果填充的蛋白质多,胚乳细胞内的淀粉颗粒之 间被蛋白

质所充实,将淀粉颗粒挤得很紧密,则胚乳组织坚实而透明,颜色较 深,断面光滑平整呈透明状,像角类断面或玻璃断面。 2 粉质胚乳(软质胚乳) :如果填充的蛋白质少,淀粉颗粒之间及其与细胞 壁之间有

空隙,甚至细胞与细胞之间也有空隙,则胚乳组织疏松,断面粗糙呈 白色粉状而不透明。

2:稻谷按粒形和粒质分为: 籼稻谷、糯稻谷、粳稻谷

3:油菜分为: 白菜类、芥菜类、甘蓝类

4:马铃薯块茎是其在生长过程中积累并储备营养物质的仓库

其结构:表皮层、形成层环、外部果肉、内部果肉

5:木薯分为苦种和甜种,区别在于氢氰酸的质量分数。

甜木薯: < 50mg/kg 苦木薯: > 50mg/kg

第三章:粮油原料的物质基础 1:胚乳蛋白主要为: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

2:同一麦粒不同部位胚乳的细胞结构及营养成分的差别:

离皮层越近,胚乳中维生素含量越高,细胞壁越厚,灰分含量也越多,面筋 质量虽相对高但品质次,磨制的小麦粉食用品质差;相反,越近心部,胚乳面 筋质质量分数虽相对较低但品质好,细胞壁越薄,淀粉粒越细,磨制的小麦粉 食用品质越好,但维生素含量低。

3:小麦中的蛋白质主要分为: 麦胶蛋白( 33.2%)麦谷蛋白( 13.6%)麦白蛋白

11.1%)球蛋白( 3.4%)

4:引起麦粒色泽异常的原因:

1 小麦晚熟使子粒呈绿色;

2 受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麦粒颜色变浅,有时略带青色,严重时胚部和麦 皮上有粉

红色斑点或黑色微粒; 3 储藏时间过久,色泽变得陈旧; 4 受潮会失去光泽、带白色;

5 发生霉变,麦粒上出现白色、黄色、绿色和红色斑点,严重时则完全改变 其固有颜

色,成为黄绿、黑绿色等。

5:引起小麦气味不正常的主要原因:

1 发热霉变,使小麦带有霉味;

2 小麦发芽,,带有类似黄瓜的气味;

3 感染黑穗病,散发类似青鱼的气味;

4 包装和运输工具不干净, 使小麦污染后带有煤油、 卫生球或煤焦油等气味。

6:粒度: 麦粒大小的尺度 整齐度:麦粒群体中麦粒大小一致的程度 比重: 麦粒纯体积

的质量与同体积谁的质量之比 容重:单位容积内小麦的质量 千粒重: 每一千粒小麦的质量( g) 角质率 :硬质麦粒的粒数占所取样品粒数的百分数 散落性 :粮食子粒自然下落至平面时,有向四面流散并形成一圆锥体的性质 悬浮速度:指粮食自由下落时在相反方向流动的空气作用下, 既不被空气带走, 又不向下降落,呈悬浮状态时的风速。 孔隙度:表示粮堆中粮粒之间的紧密程度 自动分级:粮食子粒和杂质结合的散粒群体,在移动或振动过程中出现的分 级现象。(群体特性)

7: 散落性是谷粒群体的特性 小麦的散落性与麦粒的形状、表面状态、水分和小麦中含杂

有关: 一般粒 形较圆、表面光滑的子粒静止角较小,流散时的摩擦阻力小,故散落性较好; 反之,则散落性较差。含水量增加,一般静止角增大,从而散落性变差。 小麦的静止角一般为 23-38, 内摩擦系数为 0.445 —0.56

8: 胚乳的淀粉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 糯米淀粉:只有支链淀粉,不含直链淀粉; 粳米

淀粉:直链淀粉多一些(占淀粉总量 20%); 籼米淀粉:直链淀粉更多; 直链淀粉多,则米质松散,食用品质低,因此籼米食用口感较差,但适合加 工米粉; 粳米和糯米所含的直链淀粉少或没有,米质较黏,食用品质好,除食 用外,还可加工年糕。

9:大米蛋白质组成 : 米谷蛋白(主要,占总蛋白的 80%) 清蛋白 球蛋白 醇溶 蛋白

(最低,仅占 3%— 5%) 10:稻谷加工最适宜的水分质量分数为 14.5%; 大米的精度越高,灰分(矿物质)的质量分数越低; 新鲜正常的稻谷是金黄色,糙米大都呈蜡白色或灰白色,未成熟的稻谷和 糙米一般呈淡绿色。

11:爆腰率:爆腰指糙米粒或大米粒上出现的一条或多条纵、 横向裂纹的现象; 爆腰米

粒占试样米粒的百分率称为爆腰率 原因:由于在急速干燥情况下的米粒外层干燥快,内部水分向外转移慢, 内外层干燥速率不一致,米粒体积收缩程度不同,外层收缩大,内层小,因此 形成爆腰。另外,气候干旱、病害、过迟收割、机械打击、剧烈撞击或日光暴 晒,以及高温稻谷受到急剧的冷却,或受潮吸湿时米粒内部与表面收缩膨胀不 平衡等都可以是稻谷产生爆腰。

12:碳水化合物 :主要由蔗糖、棉籽糖、水苏糖以及如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类的多 糖构成。

其中,棉籽糖和水苏糖在人体消化道中不被分解利用,但能被肠道中 的双歧杆菌利用,是双歧杆菌生长的促进因子。 13: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湿热条件下易失活) ; 凝血素(胃蛋白酶易是凝血素失活,湿热处理可使凝血素完全失活) ; 致甲状腺肿胀因子 (在大豆制品中加入微量碘化钾可消除影响, 湿热处理)

14:可溶性氮指数(NSl)=(水溶性氮量/样品中全氮量)*100% 蛋白质分散度指数

( PDI) =(水中分散蛋白质质量 /样品中总蛋白质质量) *100% 15 :油菜籽的抗营养因子: 芥子苷与芥子酶、芥子碱、其他(植酸和单宁)

16:棉酚 :是一种由生物活性的萜类物质,存在于棉花植株的许多部位的分散 腺体中。在

棉籽的加工过程中,棉酚与棉籽仁中的蛋白质或油混合在一起。

17 :龙葵素: 糖苷是葡萄糖(或其他单糖)与醇、醛或酚相结合的。许多糖苷 具有苦味。

马铃薯中发现的糖苷属于龙葵苷(龙葵素或茄素) ,有剧毒,它由茄 碱和三糖组成,纯品为白色发光的针形结晶体, 微溶于冷热乙醇, 很难溶于水、 醚及苯,龙葵素晶体的熔点为 280—285°C。龙葵素的质量分数以未成熟的块茎 为多,占鲜薯质量的 0.56%—1.08%。其质量分数以外皮为最多,髓部最少。

18:木薯中的苦种薯含有一种有毒物 :氰配糖体

第四章:粮油原料的清理 1:风选法: 利用粮油原料与杂质在空气动力学特性上的差异,通过一定形式的 气流使粮油

原料和杂质以不同方向运动或飞向不同区域,从而达到清理目的的 方法。

2:筛选法 :利用粮油原料与杂质在粒度和粒形上的差异,通过运动适宜、筛孔 形状和大小

都合理的筛面,使粮油原料和杂质分为筛上物和筛下物,从而达到 清理的目的。

3:比重分选 :利用粮油原料和杂质在密度和空气动力学特性上的差异,通过筛 面或其他

形式的袋孔、凸台或凸孔工作面,并辅之以气流,首先促使粮油原料 和杂质在运动中分层, 再迫使它们向不同方向运动, 使之分离, 达到清理目的

4:磁选法: 利用粮油原料和杂质在导磁性上的差异,通过永久磁铁或电磁铁构 成的磁场

构件吸住磁性物质, 而粮油原料自由通过, 使之分离, 达到清理目的 基本结构:粮油原料通道、磁体装置和清杂装置,无需配用动力。

5:精选:根据子粒长度和形状的不同,将小麦中混杂的长粒或短粒谷粒或异种

谷粒进行的清除过程。精选机分为:碟片精选机、滚筒精选机、螺旋精选机

6: 小麦的表面处理: 在小麦入磨前必须将黏附在表皮上、 麦沟中的泥沙、尘土、 有害

微生物等污染较彻底的清除。 干法处理 :包括打击与撞击,称为打麦 湿法处理 :清洗,称为洗麦 7:薯类的清洗方法: 手工清洗、流水槽清洗、洗涤机清洗 去皮方法 : 手工去皮、机械

去皮、化学(碱液)去皮、蒸汽去皮

第五章:粮油加工主要工艺技术原理 1: 一般的制粉、制米和油脂提取主要以干法加工为主,淀粉生产主要采用湿法 工艺。

2:稻谷脱壳的工艺过程称为砻谷;

挤压搓撕脱壳: 指谷粒两侧受两个不等速运动的工作面的挤压、搓撕作用而 脱去颖壳的方法; 端压搓撕脱壳: 制谷粒长度方向的两端受两个不等速运动的工作面的挤压、 搓撕而脱去颖壳的方法; 撞击脱壳: 指高速运动的谷粒与固定工作面撞击而脱去颖壳的方法。

3:碾米:应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稻糙米以及其他杂粮子粒表面的皮层部分 或全部剥

除的工序。 目的:碾除子粒皮层 要求:在保证成品粮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应尽量保持米粒完整, 减少碎米,提高出米率,提高纯品粮纯度,降低动力消耗。 碾米四要素:碰撞、碾白压力(摩擦擦离、碾削) 、翻滚、轴向输送。 碰撞:米粒与碾辊(决定作用) 、米粒与米粒、米粒与米筛

4:机械碾米法:

摩擦擦离碾白:制成的大米表面细腻光洁,精度均匀,色泽较好,但碾白压 力大,容易产生碎米; 碾削碾白:所需压力小,产生碎米少,但成品表面光洁度较差,米色暗而无 光,易出现精度不均匀现象,米糠含淀粉较多。

5:研磨: 利用研磨机械对子粒施以挤压、剪切、剥刮和撞击作用; 任务:将清理和润麦

后的净麦剥开,刮净黏结在表皮上的胚乳,并将胚乳部 分磨成一定细度的面粉; 设备:盘式磨粉机、锤式磨粉机、辊式磨粉机(最主要) 、撞击磨粉机和松 粉机。

6:湿磨法:指被研磨的物料在水溶液中被碎解的方法 (典型:玉米淀粉的生产) 玉米淀

粉湿磨法的基本过程:浸泡、磨碎、分离 浸泡: 玉米首先用亚硫酸溶液浸泡,使各组成部分疏松,破坏蛋白质网络,加 速渗透及扩散作用,玉米大量吸水而膨胀,浸出可溶性物质; 目的:在于软化玉米颗粒,降低玉米子粒的机械强度,削弱玉米粒中各组分 之间的联系,破坏胚体细胞中蛋白质网,除去大部分可溶性物质,将玉米粒中 的淀粉和非淀粉部分分离,使后序操作容易进行; 亚硫酸的作用: 1 通过玉米子粒的基部及表皮进入子粒内部,使包围在淀粉粒外面的蛋白 质分子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