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前言
2、检测目的、方法、工作量和技术依据
3、场地工程地质情况
4、检测方法
5、检测仪器设备
6、特殊过程和关键过程的控制
7、计划参加工程主要人员情况
8、作业计划
9、拟提供的检测技术成果
10、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11、检测费用
人工挖孔灌注桩检测方案
1、前言
受工程指挥部的委托,我院建设工程检测中心将对工程的人工挖孔桩进行检测。
工程
2、检测目的、方法、工作量和技术依据
检测目的
动力触探试验用于检测桩端地层,低应变法用于检测桩身混凝土完整性,深层平板N
120
载荷试验用于检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工作量
N
动力触探试验每桩检测,共28根,检测桩底下深度6.00米地层;深层平板载荷试120
验4根,检测点位由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及业主共同确定;低应变检测每桩进行,共28根。
检测技术依据
检测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和《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若干规定》(修订本)(川建发[2004]66号)中有关试桩的规定进行。
3、场地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四川地质勘察施工公司,2005年10月),地层情况如下:
⑴素填土:层厚0.40m;
⑵稍密卵漂石:层厚~15.40m;
⑶细砂:层厚~4.10m;
⑷中密-密实卵漂石:层厚大于8.00m;
4、检测方法
动力触探试验
4.1.1钻机就位
将钻机安放在需进行试验的桩位,要求钻机稳定,并保证钢丝绳对中误差小于3cm。
4.2.2试验
在钻机就位并检查试验设备符合要求后,进行试验,其要点为:①、贯入时应保证穿心锤自由下落,为防止地面钻杆的倾斜和摆动,地面钻杆以1.00m左右为宜;②、贯入应连续进行,锤落频率控制在15-25击/min;③、从桩端每10cm记录一次锤击数,钻杆上的标志应画线准确无误。
④、若桩端地层不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应加深试验深度。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在人工挖孔到设计深度,经N
动力触探检测桩端地层符合设计要求后,每个承台选
120
动力触探结果较差的1根桩,进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试验在桩底进行。
择N
120
4.2.1设备安装
静载试验采用圆形钢板置于试点中心上,千斤顶平放于钢板的中心。
在钢板的对称方向安置4个百分表,百分表固定在磁性表架上,表架吸附在基准梁上,基准梁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
基准桩用水泥砂灰浆与砖砌筑固定,确保其不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发生变位,仪器安装就位后再检查一次并记录。
4.2.2加载方式
本次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试验进行到满足规范终止加载条件,然后分级卸荷到零。
4.2.2.1加载与沉降观测
a)加载分级
试验分10级进行,每级加载量为总加载量的1/10,本次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总加载量为5140kN,每级加载量分别为514kN。
b)沉降观测
每加一级荷,在加荷前后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一次,以后每半小时读记一次。
c)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每级加载后,当一小时内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4.2.2.2终止加载条件
本次试验总加载量为设计要求值的两倍。
4.2.2.3卸载和回弹观测
可分3级等量进行。
每卸一级,读记回弹量,直至变形稳定。
低应变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是在桩顶进行竖向激振,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如扩径、缩径、断裂、离析等)时,将产生反射波。
通过分析反射信号的特征,来判断桩身混凝土完整性,推断缺陷类型及部位。
4.3.1平整桩头
凿去桩顶浮浆,桩头找平。
4.3.2试验
将传感器稳固地安放在桩头,用手锤击打桩头,动测仪自动记录反射波。
5、检测仪器设备
N
动力触探试验设备
120
6、特殊过程和关键过程的控制
本工程的特殊过程是:整个过程均为特殊过程。
对特殊过程控制的具体措施:
整个试验过程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本工程的关键过程是:仪器及桩土参数的设定。
对关键过程的控制的具体措施:
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层层把关,不合格的环节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10、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由检测负责人负责现场管理,
开工前落实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检测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
检测仪器必须具有有效期的标定证书,
检测相关人员进入现场必须带安全帽,
电缆由现场电工进行安接。
11、检测费用
根据上述工作量,按照现行《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2002年)进行计算,本工程检测费用见表11。
优惠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