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文字感觉不需要,最尾部附上桩基平面、立面、锚索、锚杆A3图冼屋村边坡支护检测方案第一章编制依据一、主要图纸及规程、规范第二章工程概况一、工程概述项目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田贝至大水坑道路工程(龙观快速路北段)ZF2+780〜ZF2+900段东侧边坡受坡顶村道及现状不能拆迁的厂房等建筑限制,原道路路堑边坡不能实施,需对该段边坡重新进行支挡防护设计。
本工程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入土深度不小于6m,且进入强风化岩层不小于1m,桩间距3m,本工程总桩数为26根,设计桩长分别为12.4m~14.2m;桩身采用矩形截面C30钢筋混凝土挖孔抗滑桩,b x h=1.2 x 1.5m;钢筋直径分别为© 12~© 25;桩身砼及护壁砼强度为C30级商品混凝土;桩顶设置1.7X 0.8m 冠梁,冠梁1/2处设一排锚索。
二、岩土分层及其特性2.1场地地形与地貌工程场地位于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街道,茜坑水库以东。
场地原始地貌为低丘陵,开挖道路后形成本边坡。
补充勘察段边坡约160m高约7〜8m开挖形成的现状边坡坡度约50〜60°,坡顶地面高程75.56〜75.77m,坡底道路设计地面高程67.11 〜69.17m。
2.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本边坡工程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残积层(Q1)、燕山期花岗岩的全、强风化层,分述如下:2.2.1第四系残(G)砾质粘性土(层号①):褐红、褐黄色,由粗粒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矿物成份除石英外已全部风化成土,硬塑状态为主,局部为可塑状态。
2.2.2第四系沼泽相沉积层(Y3)本场地下伏基岩为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本次勘察公揭露到其全、强风化层,分述如下:(1)全风化花岗岩()(层号②):褐红、褐黄色,岩石完全风化,矿物成份除石英外已全部风化成土,原岩结构可辨,岩芯呈坚硬土状。
(2)强风化花岗岩()(层号③):褐黄色,岩石强烈风化,暗色矿物已风化成土,钾长石手捏不碎,岩芯呈土状〜砂砾状。
2.3人工挖孔桩(墩)质量技术措施2.3.1成孔桩端支承于强风化、微风化岩层,不同桩位应注意区分其受力层。
工程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墩),桩底相对标高仅为参考值,对桩端支承于中风化岩或强风化岩的桩身净长H及入岩深度和桩端扩大头应严格按图纸要求施工。
桩端须作扩大头处理,扩大头尺寸详见大样及桩表,扩大部分一般不设护壁,如遇上质有特殊情况时应另行处理。
当遇到不利土层(地下水位较高、土质为IP v 10的的轻亚粘土、粉土、粉砂或细纱等〉时,可能产生涌泥、流砂、坍孔现象,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当相邻孔中心距离小于3D且小于D+1.5m时,应采取跳挖的施工方法。
2.3.2 护壁本工程护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钢筋用I级。
第一节混凝土护壁宜高出地面20cm,便于挡水和定位。
第一节挖深均1.0米, 浇钢筋混凝土护筒,往下施工时以每一节作为一个施工循环(即挖好每节土后接着浇灌一节混凝土护壁)一般土层中每节高度为1000^,在流砂、流泥区段每节高度宜小于500伽,特殊地质下挖孔速度应视护壁的安全情况而定。
为了便于井内组织排水,在透水层区段的护壁预留汇水孔,并在浇灌混凝土前予以堵塞。
在极松散的土层,可用具有足够的钢筒护壁代替钢筋混凝土护壁,且应随挖随沉。
为保证桩的垂直度,要求每浇灌完三节护壁,须校核桩中心位置及垂直度一次。
2.3.3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纵向钢筋采用HRB335 ,接头必须按规范要求错开。
水平钢筋(横向加劲箍及螺旋钢箍)用I、U级,纵向钢筋用U级。
每隔2000mm设一道①18~①22的焊接加劲筋,加劲筋焊在主筋内侧(本工程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钢筋笼直接在孔内安装,经检验正确后立即固定。
2.3.4 桩身混凝土浇灌本工程桩芯混凝土等级为C40 ,采用商品砼。
桩孔挖至孔底设计标高或持力层时,请通知甲方会同勘察设计及有关质检人员共同鉴定,认为符合设计要求后迅速扩大桩头,清理底,及时验收,随即浇灌封底混凝土,封底混凝土最小高度为H+150。
浇灌封底混凝土后应尽快继续浇灌桩芯混凝土,如因条件所限需要延迟时,应在以后浇灌前先抽清孔内积水,清理封底混凝土层的表面,然后灌桩芯混凝土。
2.3.5混凝土的浇灌方法混凝土运输方式采用翻斗车运输。
浇灌封底混凝土时,当孔内渗水量较少,可先抽清孔底积水,在积水深度未超过100前按常规方法浇灌混凝土。
若渗水量较大,孔底积水深度大于100时,应采用水下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灌,此时桩顶应超浇300~500或设计要求。
用常规方法浇灌封底及桩芯混凝土时,必须使用导管或串筒,出料口高混凝土面不得大于2000mm,且应连续浇灌,分层浇捣,分层高度约500mm,混凝土坍落度一般取180 —200mm。
2.3.6挖孔桩质量要求桩芯直径允许偏差为土50。
桩中心位移偏差为土50。
垂直度容许偏差为w 1/100。
施工时对每一根桩做好一切施工记录,并按规定留置混凝土试件,试压结果作为评定混凝土强度的标准。
对施工完毕的桩,应对照质量和承载能力进行检验鉴定,可由设计单位会同监理及质检部门随机指定若干根桩采用钻孔抽心,荷载试验或其他有效方法进行鉴定,提供鉴定报告。
第三章检测方案一、检测目的通过对抗滑桩及锚索、锚杆结构进行的各种检测,找出施工质量问题并得到对整体施工质量的大概估计,进一步对有质量问题的支护结构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围护作用。
二、检测数量及方法(一)检测数量3.1.1不同类型桩检测数量规定不一样,冼屋村边坡抗滑桩26根,锚索24根, 锚杆66根。
3.1.2检测数量是根据不同规范要求确定,参考的规范见附件:3-1检测数量表参考《关于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通知(穗建质[2010]574号文件)»,为抗拔桩当确因试验设备或现场条件等限制,难以进行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时,进行抗拔或水平承载力的复核验算;验算合格的,可以不进行静载试验。
](二)检测方法1、低应变法1) 受检桩的桩头处理规定:(1)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0%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不得小于15MPa(2)凿去桩顶浮浆、松散或破损部分,露出坚硬的混凝土表面,桩顶表面应平整、干净、无积水且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对于预应力管桩,当端板与桩身混凝土之间结合不紧密时,应对桩头进行处理。
(3)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4)妨碍正常测试操作的桩顶外露钢筋应割掉。
(5)应通过现场对比测试,选择适当的锤型、锤重、锤垫材料、传感器安装方式。
2、测量传感器安装和锤击操作规定:(1) 传感器应安装在桩顶面,传感器安装点及其附近不得有缺损或裂缝。
传感器可用黄油、橡皮泥、石膏等材料作为耦合剂与桩顶面粘接,或采取冲击钻打眼安装方式,不应采用手扶方式。
安装完毕后的传感器必须与桩顶面保持垂直,且紧贴桩顶表面,在信号采集过程中不得产生滑移或松动。
(2) 对于实心桩,传感器安装点与锤击点的距离不宜小于桩径或矩形桩边宽的四分之一;当锤击点在桩顶中心时,传感器安装点与桩中心的距离宜为桩半径的三分之二(见图3-1传感器安装点、锤击点布置示意图)。
•锤击点D传感器安装点(3) 锤击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点应避开钢筋笼的纵筋影响。
(4) 锤击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
(5) 应根据桩身长度、缺陷所在位置的深浅,调整锤击脉冲宽度。
当检测长桩的桩底反射信息或深部缺陷时,冲击入射波脉冲应较宽;当检测桩的浅部缺陷,冲击入射波脉冲应较窄。
3、测试参数设定规定:(1) 合理设置采样时间间隔、采样点数、增益、模拟滤波、触发方式等,其中增益应结合激振方式通过现场对比试验确定。
(2) 时域信号分析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频域信号分析的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3) 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
(4) 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5) 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率分辨率合理选择。
(6) 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应按计量校准结果设定。
4、信号采集和筛选规定:(1) 每根桩不应少于2个检测点;桩直径大于1200mm时,每根桩不应少于3 个检测点;(2) 对检测信号应作叠加平均处理,每个检测点参与叠加平均处理的有效信号数量不宜少于3个。
(3) 检测时应随时检查采集信号的质量,判断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
(4) 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
(5) 对于同一根受检桩,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
2、钻芯法试验1 )每根受检的钻芯孔数和钻孔位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钻芯孔数不得少于1孔;(2)钻芯孔位置宜在距桩中心10~15cn的位置开孔;2) 钻机设备安装应稳固、底座水平。
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与空口中心必须在同一铅垂线上。
应确保钻机在钻芯过程中不发生倾斜、移位。
3) 钻芯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当出现钻芯孔偏离桩身或墙体时,应立即停机,并查找原因。
4) 当桩顶混凝土与钻机底座距离较大时,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应垂直且牢固。
5) 钻进过程中,钻孔内循环水流不得中断,根据回水含沙量及颜色调整钻进速度。
6) 提钻卸取芯样时,应拧卸钻头和扩孔器,严禁敲打卸芯。
7) 每回次进尺控制在1.5 m内;钻至桩底时,采取适宜的钻芯方法和工艺钻取沉渣并测定沉渣厚度。
3、锚索检测1) 确定支护锚杆的最大试验荷载Nma规定:临时性支护锚杆的最大试验荷载应取其轴向受拉承载力设计值u N的1.0〜 1.2倍或者其轴向受拉承载力特征值Rt的1.2〜1.5倍。
2) 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t方可进行试验。
试验时,支护锚杆应与支撑构件或混凝土面层脱离,处于独立受力状态。
3) 预应力支护锚杆的验收试验规定:(1) 试验前应解除预应力。
(2) 初始荷载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1倍。
对钢绞线预应力锚杆,初始荷载也可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3倍。
(3) 采用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载。
加荷等级和持荷时间应符合按表16.3.4的规定。
表3-2预应力支护锚杆验收试验的加荷等级和持荷时间试验荷载(4)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1、5、10min测读锚头位移,每级荷载达到持荷时间并测读位移后施加下一级荷载。
(5)位移相对稳定标准:最大试验荷载持荷时,当第5、10min测读的位移增量之和不大于1.0mm时,可卸载;否则应再维持50min,并在第15、20、25、30、45和60mi n测读锚头位移。
(6) 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后,卸荷至初始荷载并测读位移(7)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由于预应力支护锚杆的位移量不收敛,试验荷载无法维持,可终止试验。
(8)试验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加载至锁定荷载锁定。
4、声波透射法试验1)现场检测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场检测开始的时间应满足,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0%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不得小于15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