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机组冷态启动1.1.1 凝汽器热井上水,补水至600mm后,边补水边冲洗,直至凝汽器热井水质合格(Fe<500μg/L)。
1.1.2 凝汽器热井水质合格后,关闭辅机膨胀水箱补水电动门,开启除盐水膨胀水箱补水电动门,向凝结水系统注水排气,注水排气完毕后启动一台凝结水泵,通过5号低加出口凝结水管道放水门排放冲洗直至水质合格(Fe<500μg/L),将另一台凝结水泵投备用,凝汽器水位投自动。
1.1.3 当凝结水含铁量<1000µg/L时投入凝结水精处理装置。
1.1.4 凝结水系统冲洗合格后,向除氧器上水至600~700mm,并维持水位正常。
开启除氧器放水门对凝结水系统及除氧器进行清洗。
当除氧器水质中含铁量<200µg/L时,清洗合格。
1.1.5 开启辅助蒸汽至除氧器供汽门,以≯1.2℃/min的加热速度加热至120℃以上。
1.1.6 锅炉上水1.1.6.1 锅炉上水水质要求:硬度(μmol/L)PH值SiO2(μg/L)Fe(μg/L)溶解氧(μg/L)0 9.2~9.6 ≤200 <200 <301.1.6.2 确认高压给水系统所有放水门关闭。
1.1.6.3 省煤器、水冷壁放水门开启,省煤器出口放空气门开启。
1.1.6.4 所有过热器、再热器疏水门开启,放空气门开启。
1.1.6.5 启动分离器放空气门开启。
1.1.6.6 过热器、再热器减温水截止门、调节门关闭。
1.1.6.7 启动系统暖管管路出入口截止门、调节门关闭。
1.1.6.8 开启大气式扩容器入口电动门,361阀投自动,设定储水箱水位6.2~7.2m。
1.1.6.9 检查锅炉给水流量指示为0t/h。
1.1.6.10 锅炉上水前记录锅炉膨胀值。
1.1.6.11 分离器水位高保护投入。
1.1.6.12 锅炉给水温度与水冷壁金属温度差不允许大于111℃。
如锅炉水冷壁金属温度小于38℃且给水温度较高,锅炉上水速率应尽可能小。
1.1.6.13 缓慢开启前置泵进口电动门,前置泵泵体排空门见水后关闭。
1.1.6.14 开启汽泵出口电动门、高加入口三通阀、高加出口电动门、锅炉上水旁路调节门前后电动门、上水旁路调节门开至10%左右,向给水管道及高加水侧系统充水,检查给水系统有无漏点。
开启3号高加出口管道排空及2号高加出口管道排空门,排空门见水后关闭。
1.1.6.15 给水管道充水完毕,启动汽泵前置泵,调节上水流量为114t/h向锅炉上水。
1.1.6.16 上水时间一般为:夏季不小于1小时,冬季不小于2小时。
1.1.6.17 投入给水AVT(除氧)运行方式,通知化学进行给水加药。
1.1.6.18 及时投入除氧器水位自动,注意除氧器、凝汽器水位。
除氧器连续进水后,注意调整除氧器水温,确保除氧器水温≮120℃,投入除氧器压力自动。
1.1.6.19 锅炉上水的同时对高加水侧进行查漏,注意高加水位不应上升。
1.1.6.20 启动分离器有水位出现时,启动分离器水位稳定2分钟且1号361阀开度在80%维持2分钟;逐渐加大给水量到363t/h左右,控制启动分离器水位6.2~7.2m左右,将启动分离器水位控制自动投入。
1.1.6.21 省煤器、水冷壁放水门冲洗半小时后关闭。
1.1.6.22 省煤器出口排空门见水后关闭。
1.1.6.23 锅炉上水完毕,全面记录锅炉膨胀值,准备冷态清洗。
1.1.7 锅炉冷态清洗1.1.7.1 超临界直流锅炉在首次点火或停炉时间大于150h以上时,为了清理受热面和给水管道系统存在的杂物、沉积物和因腐蚀生成的氧化铁等,启动前必须对管道系统和锅炉本体进行水清洗。
1.1.7.2 开式清洗流程:凝汽器→低加→除氧器→高加→省煤器→水冷壁→分离器→大气式扩容器→工业废水池。
闭式清洗流程:凝汽器→凝结水精处理→低加→除氧器→高加→省煤器→水冷壁→分离器→大气式扩容器→凝汽器。
1.1.7.3 大流量冲洗1)冷态冲洗前,冲动一台给水泵小机。
2)锅炉充满水后,将给水流量加至最大并保持20分钟,此时1、2号361阀须同时开启,以确保受热面中的空气全部排净。
3)关闭省煤器出口放空气门,锅炉维持最低给水流量363t/h,根据辅助蒸汽压力尽量维持除氧器温度在120℃左右,锅炉进入冷态冲洗程序。
4)当启动分离器出口水质Fe含量>500µg/L、SiO2含量>100μg/L时投入锅炉启动疏水泵将水排至工业废水处理站。
当Fe含量<500µg/L、SiO2含量<100μg/L时将水回收至凝汽器。
检查确认低压缸喉部喷水、水幕喷水阀充分开启,凝结水精处理装置已投入。
当启动分离器出口水质Fe含量<100μg/L、SiO2含量<50μg/L时,锅炉清洗合格,可以进行点火程序。
1.1.7.4 变流量冲洗1)锅炉充满水后,将给水流量加至最大并保持5分钟,再将给水流量调整至150t/h保持5分钟,重复操作,锅炉进入冷态冲洗程序。
2)当启动分离器出口水质Fe含量>500µg/L、SiO2含量>100μg/L时投入锅炉启动疏水泵将水排至工业废水处理站。
当Fe含量<500µg/L、SiO2含量<100μg/L时将排水回收至凝汽器。
检查确认低压缸喉部喷水、水幕喷水阀充分开启,凝结水精处理装置已投入。
当启动分离器出口水质Fe含量<100μg/L、SiO2含量<50μg/L时,锅炉清洗合格,可以进行点火程序。
1.1.7.5 清洗过程中应及时化验水质,满足闭式清洗条件及时切至闭式清洗。
闭式清洗合格及时进行点火或投入邻机加热系统进行热态系统。
1.1.8 锅炉点火后的注意事项1.1.8.1 锅炉点火后投入空预器连续吹灰。
1.1.8.2 根据情况投入高、低压旁路;设定主、再热蒸汽压力,投入高低压旁路温度自动,检查旁路自动控制正常。
1.1.8.3 在点火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启动分离器水位。
1.1.8.4 根据燃料量的变化及时调整锅炉风量和辅助风挡板的开度。
1.1.8.5 锅炉如发生灭火应及时进行吹扫,严禁使用爆燃法恢复燃烧。
1.1.8.6 锅炉点火后,检查确认下列疏水门开启:1)1~6抽电动门后、逆止门前疏水门。
2)汽机本体疏水门。
3)高排逆止门前后疏水门。
4)高中压缸进汽管疏水门。
5)冷再蒸汽至小机高压汽管道6)主、再热蒸汽及低旁管道疏水门。
1.1.8.7 点火后通知辅控将除尘器按规定投入。
1.1.9 锅炉升温升压1.1.9.1 锅炉升温升压应按照机组启动曲线进行,待锅炉起压后,逐渐增加1号给煤机给煤量,微油点火装置故障采用油枪点火时依次投用BC层1~4号角油枪。
1.1.9.2 压力上升速率不大于0.12MPa/min。
1.1.9.3 分离器压力达到0.2MPa时,关闭分离器排空阀,确保水循环稳定。
在分离器压力达到0.5MPa前,燃烧率不能增加。
1.1.9.4 按化学要求投入取样系统。
1.1.9.5 当分离器压力升至0.5MPa,通知热工专业冲洗压力表管路,校对储水箱水位变送器。
1.1.9.6 分离器压力维持0.5MPa,通知检修进行锅炉热紧螺栓工作,检查锅炉膨胀情况并记录膨胀值。
1.1.9.7 过热蒸汽压力达0.2MPa时,关闭过热器排空气阀。
投入高压旁路自动启动控制模式,待再热器压力达0.2MPa时,投入低旁自动控制模式。
关闭再热器排空气阀。
1.1.9.8 当过热蒸汽压力达0.5MPa,检查关闭后烟井下联箱疏水阀。
1.1.9.9 在整个升温过程中各受热面介质升温速度应满足以下条件:1)主、再热汽温度在0~200℃时,升温速度小于8℃/min。
2)主、再热汽温度在200~300℃时,升温速度小于5℃/min。
3)主、再热汽温度在300~400℃时,升温速度小于3℃/min。
4)主、再热汽温度在400~500℃时,升温速度小于2.5℃/min。
5)主、再热汽温度在500℃以上时,升温速度小于2℃/min。
1.1.9.10 炉膛出口烟温超过538℃,退出烟温探针并停电。
1.1.9.11 锅炉点火后当汽水分离器压力达到0.5~0.7MPa时会发生汽水膨胀现象,此时停止增加燃料,控制好贮水箱水位,防止过热器进水。
1.1.9.12 启动分离器入口温度上升到150~190℃。
如果未进行热态冲洗,停止升温,并保持启动分离器入口温度进行热态清洗。
1.1.9.13 热态清洗应在汽水膨胀结束后进行。
热态清洗合格后,锅炉才允许继续升温升压。
1.1.9.14 升温升压过程中注意监视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金属壁温,以防超温。
1.1.9.15 在汽机同步或蒸汽流量达到10%BMCR以前,应保证炉膛出口温度不大于538℃。
1.1.9.16 当过热器出口压力达到8.92MPa,高旁在压力控制方式,调整燃烧率,使蒸汽温度满足汽机冲转的要求。
冲转参数:主汽压力8.4 MPa,温度370℃;再热汽压力<0.828MPa,温度340℃。
1.1.9.17 汽轮机冲转前先开大旁路门,进行大流量吹扫,尽量将受热面管内积存的氧化皮排至凝汽器。
通过监测凝结水Fe离子含量来判断氧化皮是否清除。
1.1.10 干湿态转换1.1.10.1 机组负荷120MW,进行干湿态转换操作1)转直流前必须确认锅炉给水品质合格。
2)检查满足湿态转干态条件。
a 锅炉负荷120MW。
b 分离器进口蒸汽过热度大于4℃。
3)维持给水量300~320t/h不变。
4)启动3号制粉系统,逐步增加总煤量至85t/h左右。
5)检查分离器出口过热度逐步增加,分离器水位不断下降直至水位调节阀全关。
6)检查大气式扩容器入口电动门联锁关闭。
7)过临界时,主汽温度将会有下降(大约下降20℃左右),需要进行手动调整,防止由于温度下降而燃料量自动增加太快导致煤水比失调,引起受热面超温。
8)投入分离器暖管系统。
9)锅炉转入直流运行后启动系统集水箱水位逐渐降低,及时停运疏水泵,关闭启动疏水至凝汽器的电动门、手动门,防止由启动系统漏空气导致凝汽器真空降低。
10)在干湿态转换后,锅炉由汽包炉调整特性转变为直流锅炉调整特性,此时要严格控制中间点温度,保持15~20℃的过热度,防止主汽温下跌。
1.1.10.2 干湿态转换结束,缓慢增加燃料量,将负荷提升至140MW以上,避免重新转成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