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考试焦虑论文

青少年考试焦虑论文

青少年考试焦虑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以某中学女生小A为例作者:陈汝君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本文详细论述考试焦虑的状况,从多方面分析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并以某中学小A为例,描述其状况,力求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帮助其解决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考试焦虑;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在中学阶段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据调查数据表明,78%的学生害怕考试。

的确,在我国一直都是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从古至今,基本上都是“一考定终生”。

近年来,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可是由于大的环境没有改变,高考制度没有改革,又加上家长、社会等因素使得青少年在学习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考试情境激发下,个体受认知、人格倾向和其他身心因素的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主要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于青少年考试焦虑问题,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等一些学科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教育学主要是注重以说教的形式解决该问题;医学则较为注重药物治疗手段;心理学方面,目前主要是心理咨询师在做相关工作,他们和患者是上下级关系。

虽然这些对该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作用,但都存在一些局限。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

它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把每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

下面先介绍有关考试焦虑的理论成果。

一、考试焦虑的理论分析(一)考试焦虑的定义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对考试焦虑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各自的观点。

曼德勒提出考试焦虑是人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

沃而普强调,考试焦虑是一个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

萨拉森主张,应当把考试焦虑看作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

阿金森则认为测验焦虑水平倾向上的个人差异,是一种情绪特定下的人格特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质焦虑等等。

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

考试焦虑是评价情境中一种特殊的焦虑,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担心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

一般来说,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考试焦虑过度则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这里所指的考试焦虑是指在考试时表现出来的紧张、惧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即过度考试焦虑。

(二)考试焦虑的成因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内部因素,又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考试焦虑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内部因素——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

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没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造成睡眠不足,疲劳过度。

还有的平时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以及考前的紧张心理,引起食欲不佳而导致营养不良,身体不适,从而影响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考试不能正常发挥。

心理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个性特征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

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

由于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

再者,有些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

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容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易于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人和事视为对自己的严重威胁,从而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人格特征会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潜在心理因素,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

这样的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神经质倾向,经常处于不安的心境,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激动和惊慌;当遇到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时,就会紧张焦虑、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很难顺利通过考试。

另外,自卑作为人格因素对考试焦虑的激起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②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诸多内在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不正确的认知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知与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

如:一些学生在主观上认定甚至夸大考试的可怕性和对自己构成的威胁,从而恐惧、担忧以致不能自拔,产生考试焦虑;一些学生随着心智的逐步成熟,会把考试与个人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差:一方面对考试期望过高,憧憬着考试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则会出现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的现实。

一旦考试受挫,就会产生羞愧、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情感,使自身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

此外,中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缺陷还表现在“证明自己”、“担忧心情”、“过度引申”、“抵触心理”、“考试准备”、“考试效能”等方面,即将考试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事件;或对考试过程和结果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悲观态度,仅根据一两次考试的失败便得出了对自己整个前途的否定结论;对考试存在比较严重的抵触心理,将考试当成一种完全的负性事件;总是担心考试准备不充分,或者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

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罪魁祸首”,它们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③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因。

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是否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时的焦虑水平。

一个训练有素、真正灵活掌握要测验的内容的学生,考试过程中不会因遇到不会答的题而惊慌失措,定会冷静坦然处之;而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扎实,“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对考试缺乏信心和把握,则容易产生较高的焦虑。

有些中学生在考试之前对考试的难度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十分清楚,自信心不足,在考试前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也不能调整好竞技状态。

由于考前复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准备不充分,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紧张、自卑。

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学生将无法正常发挥原有水平。

另外,一定应试技能的掌握和应试经验的积累也有助于克服考试焦虑。

2、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来说,影响其考试焦虑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特点是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

①学校环境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考试作用的过分夸大、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考试的作用和意义的误解,过分看重考试的作用,对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

连续不断的各种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还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

教师对分数的过分看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同学之间的竞争、考场内的紧张气氛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

②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态度。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考试为中心、考分第一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渴望子女在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大学。

然而,父母的这些期望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结果使学生产生很大的考试压力。

除此以外,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对父母产生恐惧,以致于压力过大,导致心情紧张和考试焦虑。

③社会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另外,文化因素等也会引起考试焦虑。

肯奈提(1990)认为,之所以中国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英裔或欧洲种族背景下的学生,是因为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亚洲文化中的渗透,亚洲国家强调学术上的优秀,以成就作为孩子献给父母的最好礼物,促成了学生的高考试焦虑。

二、考试焦虑案例分析与治疗(一)案主状况小A从小学习成绩非常好,直到初中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全班第一,可自从进入某省级示范高中以后,虽然很刻苦,成绩却一直平平。

无论大考小考都非常紧张,睡不着觉,很焦虑。

她意识到这一问题,可不知怎样去解决,所以每次都不能把正常水平发挥出来,越考不好心里越急,越急越考不好,造成恶性循环,虽然爱好广泛,可总觉得自己成绩不好,什么活动都不愿参加。

(二)原因分析1、从自身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她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所有的老师都很喜欢她,她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这也形成了她争强好胜的性格。

一旦遇到很多高手,在很努力的情况下仍达不到目标时,难以调节好自己,因为她害怕别人对她的负面评价。

2、从其家庭来看,家庭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家庭使青少年产生健康的人格,反之,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小A家庭贫困,姐妹三人,她是老小,最后只能让成绩最好的她继续上学,父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她的自尊心也较强,这就给她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3、从学校来看,她上的是省级示范高中,那里聚集着全县的尖子生,所以竞争非常激烈,而从初中到高中地位的转变,角色的冲突让其很难适应。

4、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公众价值取向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大众传媒也把报道高考信息作为其收入的增长点,所有这些都无形的给青少年造成了压力。

(三)介入目标采取个人介入、家庭介入、学校介入等方法。

与案主的面谈次数:5次,每一次的目的如下:第1—2次:与小A父母交谈,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从父母口中得知更多关于小A的信息。

第3次:了解小A关于考试的看法,指出其存在的误区。

第4次:介绍一些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第5次:总结回顾,观察案主改变情况。

其它工作:改变家庭对小A的态度;做学校方面工作,为考试创造良好氛围。

以上两方面工作不计入与案主面谈的次数,依据具体情况切实开展。

(四)、介入方法和途径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步骤,针对小A主要情况采取以下介入过程和方法:1、收集资料阶段社工收集到的小A基本资料如下:(表格:陈汝君)2、实施阶段①建立专业关系a、首先与其父母取得联系。

小A在时到她家拜访其父母,主要了解家里的一些基本情况,并从父母口中的之小A的其它情况。

刚开始的几次中不与小A她搭话,几次后在一次拜访中有意让其父母离开,只留小A一人在家,于是就找到了与小A交流的机会,随意向她询问一些情况。

工作者:“现在压力挺大的吧?”小A:“嗯,是的,挺有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