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应对1

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应对1

咨询缘由:本案例在个人成长历史的描述、他人的反映的基础上分析了一个高中三年级学生考试焦虑,并对其考试焦虑进行量表测试、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

在改变求助者认知层面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系统脱敏法,帮助求助者减轻考试焦虑的操作步骤,并对该生考试焦虑咨询目标的最终实现作出了评估。

学生自述:在日常考试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平时学习挺好的学生,一逢大型考试(如中考、高考)就屡考屡败;在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学得很出色,到了初三、高三却每况愈下,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考试焦虑情绪起了很大作用。

考试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

而有考试焦虑情绪的学生大部分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记忆力下降,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易于分散,思维似乎停滞。

记得很熟的单词怎么也想不起来,面对题目看了多遍,不知是什么意思。

生理上则容易疲倦、失眠、多汗、厌食、心跳加速、头脑混乱,甚至引起神经衰弱。

一、一般资料基本情况:学生王某,女,18岁,汉族,广东广州市人,高中三年级学生,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

求助者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学习态度积极。

上课听讲认真,思考积极,且思维活跃,对待学习问题认真,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很高,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有空还会帮助学习差的同学。

进入重点高中后,平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作业和平时练习成绩都很好,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一到期中、期末等重要的大考,就考砸。

进入高三后更明显,本来不成问题的题目,这时却怎么也解不出来。

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对求助者进行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采用考试焦虑量表测试,包括考试进行时的焦虑、伴随生理反应的焦虑、对考试的厌恶和批评、考试的焦虑、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和生气。

考试焦虑量表测试结果:求助者在进行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后,根据其答题分数相加后,得出其总分焦虑水平为72分(0—24为无焦虑;25—49为轻度焦虑;50—74为中度焦虑;79—99为重度焦虑)。

可以视其为中度焦虑。

其主要症状是,在考前一段时间内,感到紧张、害怕和忧虑,容易疲倦、失眠、多汗、厌食、心跳加速、头脑混乱,甚至引起神经衰弱。

二、主诉考了一个重点高中,一到大考就考砸,考试总是不理想。

高一高二也有类似现象,高三更加严重了,尽管父母不责备我,可我却觉得学习不好很难过。

我也不敢戴校徽回家。

以前的初中同学,都很敬重我,因为我考了很好的学校,都说进了那个高中就等于一只脚已跨入了大学的门槛,每次和同学联系他们都称我为未来清华大学生,“我很苦恼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那种‘考试焦虑症’?因为尽管在考前我再三告诫自己,不要慌,但一到考场却总是如临大敌,心神不定。

原来复习的内容,根本无法想起。

到最后连卷子都做不完。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教师反映:每次大考,在考场上求助者都显得异常烦躁。

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多余动作增加,且整个脸都是紧绷的。

考试结束后,她总是神情木然,呆坐在那里。

面对这种情况,她自己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替她着急。

她自己更是心急如焚,除了拼命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外,在身体状况上也查过原因,但都无济于事。

为此,她陷于了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起集体,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僵硬。

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父母反映:自从孩子升入高中后,我们对她要求更加严格,一般娱乐活动都没有让她参加了。

她比以前更加勤奋和努力。

第一学期中段考后,成绩明显下降。

总分从全年级的第5名下降到第45名。

回家大哭了一场,从此情绪萎靡。

以后每逢重大测验和考试的前两天起,她总是吃不下饭,而且经常失眠。

而每次考试后,又常常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几天不说一句话。

并总说自己多汗、尿频、心跳很快……。

四、评估分析与诊断从上述考试焦虑案例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求助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出于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在重大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但总是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体验到羞愧、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的情感。

这些情感又产生了连带效应,使得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

例如,求助者自述不敢带校徽回家。

感到愧对同学对她的敬重,对不起清华大学生的称呼,考前紧张,担忧成份重,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

另外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

而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又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咨询缘由:本案例在个人成长历史的描述、他人的反映的基础上分析了一个高中三年级学生考试焦虑,并对其考试焦虑进行量表测试、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

在改变求助者认知层面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系统脱敏法,帮助求助者减轻考试焦虑的操作步骤,并对该生考试焦虑咨询目标的最终实现作出了评估。

学生自述:考了一个重点高中,一到大考就考砸,考试总是不理想。

高一高二也有类似现象,高三更加严重了,尽管父母不责备我,可我却觉得学习不好很难过。

我也不敢戴校徽回家。

以前的初中同学,都很敬重我,因为我考了很好的学校,都说进了那个高中就等于一只脚已跨入了大学的门槛,每次和同学联系他们都称我为未来清华大学生,“我很苦恼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那种‘考试焦虑症’?因为尽管在考前我再三告诫自己,不要慌,但一到考场却总是如临大敌,心神不定。

原来复习的内容,根本无法想起。

到最后连卷子都做不完。

咨询目标的制定:近期目标。

针对求助者的上述情况,在咨询过程中既要注意求助者问题的解决,又要照顾到她自身的特点而加以指导,使其通过并选用干预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系统脱敏法来进行治疗,最终达到使其从考试焦虑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目标。

远期目标。

调整求助者的认知水平,提高其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自信心,并形成其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咨询方案的制定:方法和原理对抗考试焦虑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去除考试焦虑产生的因素。

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采用心理调节手段进行治疗。

系统脱敏法就是一种通过行为疗法来治疗焦虑症的常用方法。

因此,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对求助者的考试焦虑实施缓解和矫正,是适宜的。

责任和义务遵守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履行咨询师助人自助和学校教育管理者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职责与义务。

同时学校学生有接受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权利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时间和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条例和相关的教育法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

根据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对该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大约需要二个月的时间。

第一阶段:着重从帮助求助者调整认知和提高自信心方面,来减轻考试焦虑程度。

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每周1次,分4次进行。

第二阶段:在改变其认知层面的基础上,针对求助者考试焦虑中的生理变化,运用自信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进行训练和治疗。

大约需要一个月4周的时间,每周进行2次,共8次。

咨询过程:第一阶段:调整认知阶段调整求助者的认知并提高自信心,以减轻考试焦虑程度。

在咨询过程中向求询者讲清正确对待挫折的道理,鼓励她克服消极情绪,增强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掌握重大应试时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当然,要想真正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关键还要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逐渐恢复自信,重拾斗志。

把重点放在认知改变上,帮助求助者认清期望过高、虑荣心过强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指导求助者进行自信训练,以促进心理的平衡。

帮助她认识到:不要把一个人的成才的道路看得过窄,把考试看得过重。

否则思维上缺乏变通性,由此会产生极大的忧虑和苦恼。

指导求助者从思维的呆板性和惰性中挣脱出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点以及考试的实际分数,选择恰当的成才方向和学习模式,这对于帮助患者摆脱苦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益的。

第二阶段:训练治疗阶段在改变认知层面的基础上,针对求助者在考试焦虑中出现的认知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使用自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

(1)增强自信求助者在考试前总是对自己进行不知不觉的暗示:“要是考砸了,我怎么办?”、“我担心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能否将这次考试考好?”、“我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比我考得好”。

消极的自我暗示使求助者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使其精神萎靡,并减少其已经付出的努力自信训练就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通过使求助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来扭转消极的自我意识,借以削弱或消除考试焦虑。

操作步骤是:首先,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把一些朦胧的消极暗示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在一张白纸上把对考试的所有忧虑写下来,使求助者清楚地意识到,当前消极的自我暗示究竟有哪些。

然后向消极暗示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种消极暗示的不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阐明危害,明确今后态度,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如:“我担心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能否将这次考试考好?”让求助者告戒自己:“这种担心会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自己的精神状态,最终松懈自己的斗志,应及早排除”。

使之树立正确的自我意向,增强考试的信心,克服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使考试成绩得到提高。

从而给予求助者积极的自我暗示,改变其个人的精神面貌,使之在学习上更加主动,更加自信,更加乐观。

最后,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反复运用对抗手段,让积极的自我意识最终战胜消极的自我意识。

不断地自我暗示,不断地重复,即运用自我暗示中的替换规律,将积极正面的思想反复灌输给大脑中的潜意识,原来消极的思想就会慢慢萎缩,最终被替换掉。

(2)系统脱敏法采用系统脱敏法,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求助者的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

使其可以自己运用这种方法来克服刺激情景。

第一步:列出可以引起求助者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

例如:“明天就要考试了”。

第二步:建立焦虑事件层次: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列出焦虑等级。

在下面假定的6个刺激情景中,按照焦虑反应的依次递增的次序合理排列:明天要考试,我还有很多书没有看——我正走在去考场的路上——我看到了试卷——我被一道题目难住了——时间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了——考试后与别人对答案,发现许多答案和别人不一样。

第三步:放松训练:通过肌肉放松或意念放松,进行放松训练以形成松弛反应。

在松弛状态下想象焦虑情境,以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把松弛反应伴随由弱到强的刺激,使两种反应互相对抗,抑制焦虑反应。

研究表明,松弛与焦虑二者难以共存。

第四步:实际治疗和干预:按照焦虑等级,在大脑想象中循序使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

等待其完全放松时,按照焦虑层次表,让求助者开始想象焦虑等级中的第一情景:“明天就要考试了,还有很多书没有看完”。

让求助者在头脑中生动描绘这一情景,并保持30秒。

在想象中使放松反应拮抗焦虑体验。

在想象过程中如果发现求助者肌肉紧张,出现焦虑反应——心跳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等就需要再次放松,按照“放松—想象—再放松—再想象”的程序反复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