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试焦虑现象初探
摘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的考试焦虑甚至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本文就考试焦虑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考试焦虑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应对考试焦虑进行了分析,从现实出发对考试焦虑进行了论述,期望能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考试焦虑中学生应对措施
一、考试焦虑现象的现状及其成因
小惠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初中女生,据妈妈介绍孩子从小学开始一直都非常优秀,一路顺利地考上了重点中学。
然而小惠在进入中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成绩非常不理想,在班上排名中下。
爸爸妈妈严肃地和小惠谈话,让她不要因为小学的好成绩而骄傲。
小惠也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下次考试进入全班前五名!事情并没有按照小惠一家所希望的发展,在下次月考中成绩依然很不理想。
不但考试一直没有考出好成绩,小惠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每当临近考试时就失眠、烦躁、胃口不好,甚至会出现胃痉挛疼,得去医院治疗。
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可能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建议她做做心理辅导。
文中提到的小惠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考试焦虑,对于考试焦虑,学术界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对于考试焦虑概念的界定也因人而异。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对考试焦虑作了如下描述:
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紧张的类似担忧的情绪反应。
它包含三种基本成分:(1)认知成分,即以担忧为特征的,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
人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2)生理成分,即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速、胃肠不适、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3)行为成分,它是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行为方式,如考场上的惶恐不安、多余动作的增加等。
郑日昌与陈永胜(1990)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
他们认为,考试焦虑有三种基本成分:(1)以担忧为特征,有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是考试焦虑的认知成分;(2)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情绪反应,是考试焦虑的生理成分;(3)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的一定行为方式,是考试焦虑的行为成分。
综上所述,文中小惠的表现完全符合考试焦虑的现象诊断,如生理上的反应、心理反应等。
因此,一般来说,考试焦虑都会伴随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紧张,只是表现程度因人而异。
考试焦虑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案例中提到的小惠的案例并不是个案,很多中学生面对着考试焦虑问题,轻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考试时非常紧张,无法调整到正常的考试状态,影响到自己考试。
重度的焦虑者甚至一进考场就会晕厥等。
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诉求无门”,只能自己承担焦虑带来的不良后果,和自己的心理做抗争。
关于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陈世平对766名中小学学生焦
虑状况的调查发现,中小学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严重焦虑现象的比例为21.54%。
国内外学者关于学生焦虑状况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问题值得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
中学生的焦虑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有很多,但可归为社会、家庭、个人因素。
在以成绩、分数作为主要测评手段的升学制度中,考试在其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一切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教育制度人为地把考试拔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初中学生为了考上理想的优质高中,必然要过考试这个坎,学校也把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杆,而学校、教师的这种压力不自觉地会转嫁到学生头上。
因此,在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考试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从家庭影响来说,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父母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把孩子的前途系在“考试”这个“救命的稻草”之上。
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把考试成绩好定位为优秀的唯一标准,用单一的标准要求个性的孩子,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甚至是无理要求。
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正处于自我意识急速发展的阶段,极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
首先对自己认可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对于考试的这种态度会给孩子传递消极的信息,那就是:如果我考试成绩好,就会得到父母的认可甚至父母会更爱我,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反而会归因到自己能力
不行、害怕被别人排斥甚至是父母排斥。
所以,对于考试,学生本人会有很高的心理期望值。
期望值越高,害怕失败的心理就越强烈。
考试焦虑还和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应试技能、认知评价等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考试焦虑现象的产生是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到个人的一个连锁反应。
二、考试焦虑现象的表现形式
考试焦虑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考试焦虑都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当前,初中学生的考试焦虑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认知型考试焦虑
认知型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试前会有很多想法,主要是忧虑。
一般存在这种焦虑的学生会认为考试成绩就是能力的体现。
如果考试成绩好说明优秀、聪明,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就说明笨,是差生。
如果考试成绩好,别人会羡慕、喜欢自己。
把成绩的好坏作为别人评价自己的标准。
另外,这种焦虑的学生会伴随着担忧,害怕自己怎么复习都得不到很好的成绩,害怕考试题目会很难等。
考试失败的经验也让学生有恐慌感,害怕再次失败。
心理的担忧和恐慌会引发学生对考试的抵触,对考试作用产生错误的认知。
存在认知型考试焦虑的学生覆盖了成绩好和成绩一般甚至是成绩差的学生。
2.情绪型考试焦虑
情绪型考试焦虑是指学生提到考试或面临考试时有强烈的情绪
反应。
包括紧张、不安、烦躁、易怒、害怕等。
情绪型考试焦虑的
学生可能会一直想“怎么办?要考试了!”,但是不太受认知的左右。
可能会觉得紧张不安,手脚发凉。
一般来说情绪型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因为情绪只会干扰思考,思维不会被打乱,所以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受影响,在一定情况下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生理反应型考试焦虑
生理反应型考试焦虑体现在学生提到考试或面临考试时的生理
反应。
文中提到的小惠就有明显的生理型考试焦虑表现。
比如,胃痉挛等。
除了躯体上的不适感,还会有情绪的紧张、烦躁、易怒,同时还会出现认知上的问题。
这些反应可能会有头晕、发烧、感冒、四肢发麻、心脏疼痛、腹泻、肚痛、恶心、胃部不适等,每位学生表现焦虑的部位都不同。
三、考试焦虑的应对措施
对于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的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1.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可以正确地面对压力和挫折。
遇到挫折或失败使用恰当的归因方式,不自暴自弃也不怨天尤人。
加强情商的培养,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在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视人际交往的健康和谐。
中学阶段青少年心智的成长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伴之间的支持与影响对于他们非常重要。
当考试失利,学习遇到瓶颈时,如果能得到来自
同学的理解、鼓励和帮助,他们将更容易走出焦虑和失落等情绪的漩涡,重拾信心,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3.在学校的氛围中不要过度强化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强调排名的先后,以至于让孩子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
现在由于教学目标、升学率等的压力,老师难免总是把考试、排名、升学挂在嘴边,而这样做往往会起到与督促学生相反的作用,使得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甚至抵触情绪。
4.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师,配备心理老师。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定期给学生集体进行放松和情绪疏导,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减缓考试焦虑,提高学习效率等。
考试焦虑现象虽出在学生个人身上,但是成因却是复杂的,要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当然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考试焦虑的诊断与治疗[j].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0.2-3.
[2]江琦、张大均.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其发展的研究心理科学[j].2005.28(1):227-229.
[3]仝曦.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分类及意象干预——北京市某中学的调查报告[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4]王凌志,兴美丹.考试焦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vol.26. 2008.
作者单位:生命树国际教育机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