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试394:我是这样考上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的

初试394:我是这样考上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的

初试394:我是这样考上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的摘要:考研难吗?问出这个问题对于考上的同学来说可能会得到回答:只要方法正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本文就带来一位考生的成功经验,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终于可以闲下来写点东西了,作为一个考研人,深知考研的不易。

所以为了回馈上届的师兄师姐,也为了给以后的师弟师妹们一点点帮助,决定写此贴。

2015年中大把企业管理、产业组织和营销学三个研究方向合并到一个专业,即企业管理。

所以在初试报名的时候报考这三个研究方向的是统一报考企业管理的,等到快要复试前,中大的老师会打电话给你确认你是要参加三个研究方向中的哪一个复试,然后他们来具体安排。

是不是很坑?我当时报考时压根就没注意到这回事,所以当接到老师电话时还以为是骗纸。

说一说我的情况,初试成绩是394(政治74,英语69,数学142,专业课109),排名第四,复试成绩是425.4,总分819.4,排名第一。

公共课篇一、数学篇很多人说今年的数学很简单,其实不只今年简单,只要你去做一下历年的考研真题,你会发现年年考研的数学都很简单。

就像高考一样,哪一道题目大概考什么知识点,其实我们都是可以总结的。

极限,积分,级数等等,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

所以,只要你够细心,基础打的够扎实,数学完全可以考到满分。

我是从3月初开始正式复习的。

开始时一直在看高数课本,版本就是同济大学编的那个第六版,很认真地看了一遍,做了笔记,每看完一章,还把课后习题做了一遍,遇到不会的题目就摘抄下来,留作以后回顾。

看完高数后就开始看线性代数,线代看的就比较顺手,因为自己本身对线代很感兴趣,也很详细地做了笔记,特别是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因为怕以后选择题的时候会用。

接下来就是概率论,概率论看的就比较粗糙,因为考来考去的点就那么几个,所以就看的很快。

把三本课本看完之后,就到了六月中旬了,这时候开始做李永乐和李正元合编的数学全书,整个暑假一直在做数学全书,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九月中旬把。

我想说做数学全书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急,要很认真很细心地做完。

书虽然很厚,当你一章章慢慢攻克它之后,你的提高是你自己都无法想象的。

有些像积分的运算,真的很麻烦,所以做那一章的时候,我直接就不想做那些计算,跳过了。

可是后来我发现还是不行,我必须认真做,所以就耐着性子把每一道积分运算都做完了。

所以以后碰到这类积分计算时,就胸有成竹了。

做完数学全书第一遍后,就开始回顾。

因为在做数学全书时我做了一本笔记,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认真看自己的笔记。

把答案遮住,自己再做一遍,不会的就打上记号,下次再来看。

这个过程主要是让自己熟悉自己不熟练的解题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维。

看完笔记已经到了十月份中了。

接下来我又从第一页起打开数学全书,因为看第一遍时,对于自己无法掌握的东西我都打上了记号,所以这时候就专门挑那些打上记号的题目看,做。

对于自己还是不能掌握的,再打上另一记号,着重看。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尾。

到了十二月,我基本上就是在看笔记,看全书,忘记的知识点就翻翻课本,因为课本讲的比全书清楚,特别是一些定理的证明。

当我们想要运用这些定理时,能够知其所以然当然会让我们更加融会贯通。

十二月初就开始做真题,十年的真题基本上两三天一套,最后留一套套到快要考试前一个礼拜做。

每次做真题规定时间。

训练做题速度。

通过几次真题下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粗心。

很多题目不是不会做,而是太粗心而丢了分数。

做真题基本上每次都在130左右。

真题做完之后,就开始认真总结总结哪些题目为什么错,然后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犯。

距离考前还有一个礼拜的时候,研友给我一份合工大出的卷子,这份卷子偏难,我只做了两三套,都没到90,不过有时间大家还是可以做一做,训练一下碰到难题自己是什么反应。

今年考研有一道应用题其实是变着法考级数求和的,因为自己在合工大卷子上碰到过类似的,所以当时就觉得很开心。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我数学就是围绕着数学全书展开的,其他的什么练习册连看都没看过,一本数学全书已经够你啃了。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搞题海战术,把该掌握的掌握了就可以。

二、英语篇英语我认为自己今年考的不好,因为当时给自己英语订的目标是75+。

前期英语我一直在背单词,用的是星火系列,反反复复地背。

对于记单词我想告诉大家,不记是不行的,但是我们所使用的单词书上,很多词汇其实在考研阅读时都很少出现的,就算出现了也不会妨碍你对句子的理解的。

我背单词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暑假前,其间还在手机上下了新东方考研词汇的APP,因为觉得现在大家都手机控,平时没事可以拿手机来背单词。

暑假开始后就开始认真做真题,只做阅读理解,四篇大概50分钟左右,最多的时候错五个。

做完阅读之后,就开始每篇阅读翻译成中文,写在本子上,翻译的过程其实是个纠错的过程,让你明白为什么你哪道题是为什么错了。

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就开始做新题型,新题型其实没什么建议,我自己认为是靠运气,运气好能做全对,运气差的话也不至于全错,辅导班上老师说什么规律呀,在我看来这些老师是事先知道了答案,然后才跑过来说什么规律的,可信度不大,不过大家也可以适当掌握一下。

九月开始我就开始重新做英语真题,我的做题顺序是先阅读理解,后新题型,再翻译。

由于暑假的纠错过程,阅读理解基本上不会错,翻译的话做完之后看了新东方唐静编的那本翻译,对照了一下自己翻译的东西,发现确实是差距啊。

十一月的时候就开始写英语作文,自己先写,过程很痛苦,因为根本就写不出来。

写完之后就跟范文对照,把好的范文抄下来。

把十年真题的作文写完之后就开始背范文。

今年英语作文是大家聚会都在玩手机,我就引用了很多自己背的一篇范文中的句子,那年的真题是你对大家玩电脑的理解。

所以写下来没有什么压力。

还有今年的小作文是你最喜欢的一本书,这和有一年推荐电影很像,所以自己也引用了很多上面的句子。

其实我在复习英语的时候,也没有天天都看,有时复习其他课的时候,把英语丢一个星期也时常发生,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适当调整。

三、政治篇今年考完整治之后,大家都说难。

难的原因是选择题考的都是很小的知识点,和以前的不一样。

具体怎么不一样,由于自己一篇政治真题都没有做过,所以也没有资格说。

我是理科生,政治是个大块头。

不过我还是磨蹭到十月的最后一个礼拜才开始复习政治。

这一个礼拜,我把政治大纲看完了,十一月初开始看疾风劲草那本书,看完在背,那上面的知识点很全,然后又认真把大纲看了一遍。

最后一个月基本上是捧着疾风劲草当情人,看背看背,所以我觉得自己今年能考74,完全是因为选择题做的好,我估计了一下自己选择题得分在40分左右,因为我主观题马原那道可以说全错。

那道题考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而我写了什么质量互变统一的规律,错的是不是太离谱了。

不过虽然考完大家都心情不好,说政治难,我当时也担心政治不过线,后来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我身边的的研友选择题错了很多,可是主观题老师都给分高,大家都六十几分,所以政治这种东西。

临时抱佛脚,也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最后一个礼拜,开始狂背肖秀荣四套卷,今年押题不怎么准,只压中了一道六分的醒狮论,和一道相似的依法治国方面的。

但这并不是肖秀荣四套卷不好,而是今年出卷人不喜欢考热点,所以大家都没押准。

好像看到报道说政治主观题好多源自人民日报。

四、专业课篇专业课我实在是不好意思说,因为自己考的实在是太低了。

复试的时候问了下其他同学,一个个都120+,令我实在汗颜。

我从暑假开始正式复习专业课。

先看罗宾斯的管理学原理,用的是第六版的,看完一章做笔记,其实就是在抄书,整个暑假都是在干这个事。

笔记也抄了一本半。

九月就开始看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这本书写的很通俗,很贴近现实,真题上很多东西都出自这里。

很多人也要看平迪克的,后来我随便翻了翻平迪克的微观经济学,发现和范里安的差不多,大同小异,不过名词解释倒是出自平迪克的多,而且平迪克的名词解释也比较仔细。

看完微观经济学,我就开始捧着管理学的笔记背书了,把每个点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基本上是最后整本管理学原理的书都快记住了(现在特别佩服当时的自己)。

微经也是在看,注重理解。

这些完成后就开始做真题,真题是在博学中大考研网上买的,因为发现万能的淘宝都没有,薄薄的一本书花了168(心在流血)。

这本书编的很粗糙,真题的有些答案都只是大概,不过对于我这种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还算是有个指引作用。

然后把名词解释都抄下来,再结合自己认为重要的名词都写了下来,然后每天早上就开始背名词解释。

今年考专业课的时候,名词解释都是我背过的,有些名词解释有些年份也考过,甚至微经上有道大题有一年也考过,所以大家一定要关注历年真题,真的很重要。

就像有些知识点根本就不会考,可有的知识点经常考,这对我们的复习有个指引。

管理学的答题比较灵活,我是基本上把自己知道的都写了上去。

今年答卷有14页还是多少,我就写了12页,写完就铃响了,手疼。

关于复试今年企管进复试的有12个人,录取7个,不包括少数民族专项。

复试时间是4月7日到4月8日,在所有学校中,中大算最晚的了。

当我周围的研友一个个去参加复试,接到录取通知,就我一个个人还在默默等待,这种滋味真的不好受。

2月12号出初试成绩,管院是中大最后一批出复试办法的,我一直等到第七批才等到管院的通知,整个过程就是煎熬,只能说是太慢太傲娇。

3月初开始正式准备复试,准备复试时没有初试时的热情,比较散漫,每天就看两三个小时。

使用的书有李新春的战略管理,孙海法的人力资源,还有毛蕴诗的公司经济学前沿专题,战略管理是重点,其次是公司经济学前沿专题。

战略管理是现院长编的,所以我把这本书看了三四遍,果然笔试时考的就是这个。

人力资源完全没有涉及。

公司经济学前沿专题为什么要看,因为看这本可以发散你的思维,蛮有用的,这本书我认真看了一遍,后来就随便翻了翻。

以为会考人力资源,因为前些年份笔试考过,所以人力资源只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章节翻了翻,不太认真,期间我还看了查尔斯写的国际商务里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现这部分真的很有用,就像笔试时有道题问为什么中国等新兴发展国家采取国际化战略,我就套用了一点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还有公司经济学前沿专题上的全球化啊什么的内容。

当然,罗宾斯的管理学原理还是把笔记重新看了一遍。

下面附上4月7号笔试的题目:1、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为什么对组织很重要?(当时看到我懵了,因为是管理学原理上的,复习复试时我只是大概回顾了管理学原理,而且组织公民行为没有引起重视,所以自己当时只是凭着以前的记忆和自己的理解写了一点)2、为什么合作战略难以维持?3、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为什么采取国际化战略4、案例题:大概是一家公司想进军家具制作市场,当时家具市场没有一家企业占主导,厂家多,利润低,而且欧洲有公司意欲进军这个市场,技术还比中国的牛。

一些大型国企也想进军,供应商集中度高,是木材,纺织,钢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