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检测1(新
人教必修三)
一、选择题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③过度放牧,草场被破坏④过
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
①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均实行退耕还林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③露天矿区采
取表土填埋复植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于2008年7月31日发布,
此次区划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调节、提供产品与人居保障三类。
读右图回答以下2题。
3.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图示地区的生态调节功能为 ( )
A.水源涵养
B.土壤保持
C.防风固沙
D.生物多样性保护
4.图示地区的生态保护方向为 ( )
A.建立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
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C.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D.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 )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繁衍物种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⑥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⑤⑥
目前,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已在我国形成。
风沙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已达30%.读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以下2题。
6.土地严重荒漠化的地区有()
①南疆②北疆③呼伦贝尔草原④辽河上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地区不同,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不同。
下列风沙地域与成因说法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河套平原一过度放牧②锡林郭勒草原-过度采矿
③南疆—过度利用水源④河西走廊—过度垦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3题。
(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流量的大小)
8.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9.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A.a-枯枝落叶 B.b-土壤
C.c-生物 D.d-供给养分
10.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
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11.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 000级,现已成
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
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联合国大会决定将2011年定为国际森林年。
据此回答以下2题。
12.目前全球每年约有 1 000多万公顷的森林被毁坏,导致全球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将森林开垦为农田
②非可持续性的采伐木材
③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
④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A.①②③ 8.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 )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二、填空题
14.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1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2、图3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分析图1、图2、图3,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____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_______平原。
(3)说明图1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2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3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___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____________次。
15.我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资料回答:
材料1: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也有1600多次。
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2:2002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3: 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受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填灾害区名称)。
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灾害。
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
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原因。
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那些对策?
(3)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其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C
5.A
6.D,
7.C
8.A
9.B
10.A
11.解析:云南地表崎岖不平,发展种植业容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梯田的修建有利于拦截水土,减轻水土流失。
答案:A
12.A
13.D
二、填空题
(1)塔里木柴达木
(2)准噶尔黄土华北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
(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大。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等)12
14.(1)东部平原区地质地貌治水(或治河)生态环境
(2)自然原因: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地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冬春常出现强劲西风和西北风。
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土地沙化
对策: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等。
(3)C
(4)提供图像数据资料,跟踪监测、预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