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镀膜技术和真空镀膜机
第二章
薄膜制备技术
2.1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2.2 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
2.3 富森钛金设备开发的溶液镀膜技术
2.4 迪通恒业科技开发的外延制膜技术
第一节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2.1.1 引言
薄膜生长方法是获得薄膜的关键。薄膜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不仅依赖于 薄膜材料的化学组成,而且与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具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 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 薄膜制备技术。这些薄膜制备方法的出现, 不仅使薄膜的质量在很大 程度上得以改善, 而且为发展一些新型的薄膜材料提供了必要的制备 技术。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要点:
●真空蒸发原理
真空蒸发镀膜法(简称真空 蒸镀)是在真空室中,加热蒸发 容器中待形成薄膜的原材料, 使其原子或分子从表面气化逸 出,形成蒸气流,入射到基片 表面,凝结形成固态薄膜的方 法。
●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 ●蒸发源的类型 ●合金及化合物的蒸发
点源与小平面蒸发源相 比,厚度的均匀性要好
m t0 4 h2 t0 m h2
t 1 t 0 [1 x h2 ]3 2
一些������
t 1 t 0 [1 x h2 ]2
但淀积速率要低得多, 单位质量的原料所得膜 厚1/4
第一节
2.1.2 PVD法
dm
m
cos d
m cos cos mh2 t 2 r (h2 x 2 ) 2
最大厚度:正上方:θ=0,φ=0时:
t0
m h2
t 1 t 0 [1 x h2 ]2
第一节
2.1.2 PVD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本底真空度的选择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2、从碰撞几率的角度: 考虑蒸发分子与残留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问题: N0个蒸发分子在飞行x距离后,未受到残留气体分子碰撞的数目:
N x N0e
则被碰撞的分子的百分数:
x
Nx f 1 1 e x N0
但并非所有气相分子入射到液面时凝结
n:分子密度,Va:平均速度 m:分子质量
C P JC 2m KT
αC:冷凝系数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蒸发速率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若蒸发进入动态平衡:气→液 与 液→气
分子数相等
dN (Pv Pk) J v A dt 2m kT
膜厚的影响因素 A、 蒸发源的特性;
B、基板与蒸发源的几何形状,相对位置;
C、蒸发物质的蒸发量。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 为了对膜厚进行理论计算,找到其分布的规律,作如下假设:
1)在蒸发源附近的蒸发原子间或分子之间不发生碰撞; 2)蒸发原子或分子与残余气体分子之间不发生碰撞;
基板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残留气体的影响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大气的残余物(O2、N2、CO2、H2O),扩散泵油蒸气,真空室吸气
对真空蒸发镀膜质量有重要影响。
在设计优良的系统中,真空泵的回流扩散作用不明显。 当P≤10-4Pa时,主要为被解吸的真空室吸气。 水汽影响很大,易与金属膜反应,或与W,Mo等加热器材料反应,生 成氧化物和氢。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第一节
2.1.2 PVD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常用蒸发源
加热丝
加热舟
坩埚
盒状源(Knudsen Cell)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2)缺点: 薄膜附着力较小; (1)优点: 结晶不够完善; 工艺重复性不够好; 膜厚不易控制; 薄膜质量不是很好。
注意:蒸气不是理想气体!只有在很低气压下,近似符合理想气体
方程。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临界温度 不是沸点!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饱和蒸气压(Saturation vapor pressure ): 在一定温度下,气、固或气、液两相平衡时,蒸气的压力称为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f 1 e x
要有效减少蒸发分子在渡 越中的碰撞现象,应当使 λ >> 源基距
Example: 若要求f ≤0.1, 源基距为25cm
则P ≤3×10-3Pa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 在真空蒸发镀膜过程中,能否在基板上获得均匀膜厚,是制膜的关键问题。
成膜速度快:0.1~50μm/min,
设备比较简单,操作容易; 制得薄膜纯度高; 用掩模可以获得清晰的图形; 薄膜生长机理较单纯。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基本过程: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1)加热蒸发过程,凝聚相→气相
该阶段的主要作用因素:饱和蒸气压
(2)输运过程,气化原子或分子在蒸发源与基片之间的输运 该阶段的主要作用因素: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工作气压),源—基距
mh mh 4 r 3 4 (h2 x 2 ) 3
2
最大厚度:θ=0时:
m t0 4h2
其它情况下:
t 1 t 0 [1 x h2 ]3 2
第一节
2.1.2 PVD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 二、小平面蒸发源
特点:发射特性具有方向性
在θ角方向蒸发的材料质量与cosθ成正比
热分解法
第一节
2.1.1 引言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氧化法
高温氧化、低温氧化、阳极氧化
离子注入法
扩散法 非气相沉积
气相扩散、固相扩散 电解电镀、非电解电镀
电化学法
涂覆法 液相生长法
溶液输运法、溶液温度减少法
Sol-gel 法
第一节
2.1.2 PVD法
物理气相沉积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衬底 薄膜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本底真空度的选择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1. 残留气体的污染。 2. 蒸发源物质的纯度; 3. 加热装置、坩埚的污染;
1、从薄膜纯度考虑: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气体的分子数:
Ng
1 P nVa 4 2m kT
25℃时,10-5 Torr时,
Ng大约为1015~1016个/cm2· s, 此时蒸发原子与杂质原子几乎按1:1到达
饱和蒸气压为10-2Torr时的温度。
由此,蒸发材料分为两种: 1)蒸发:蒸发温度大于熔点,大多数金属 2)升华:蒸发温度小于熔点 Cr、Ti、Mo、Fe等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蒸发速率 根据分子运动论: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气相分子的入射频率:
1 P J nVa 4 2m kT
第二节
6.2.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饱和蒸气压: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B lg Pv A T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蒸发温度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Pv:饱和蒸气压,Pk:液体静压
αv:蒸发系数
Hertz-Knudsen-Langmuir公式
N:蒸发分子(原子数),A:蒸发表面积,t:时间,
αv是否等于αc没有定论,但≤1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蒸发速率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最大蒸发速率:HKL公式中令αv=1,Pk=0
Pv 1 24 J max 2.6410 Pv ( ) 个 / cm 2 s, Pa 2m kT TM
m m cos d 2 dS 2 4 4 r
ρ:蒸发膜的密度 t:蒸发膜的厚度
dm t dS2
t
mh mh 4r 3 4 (h 2 x 2 ) 3 2
第一节
2.1.2 PVD法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 一、点蒸发源
t
分子束外延 固相外延 电阻加热、弧光放电加 热、感应加热、电子束加 热、激光加热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溅射沉积
直流溅射、射频溅射、磁 控溅射、离子束溅射
气相沉积
离子镀
离子外延
直流二极型离子镀、射频 放电离子镀、等离子体离 子镀 氢还原法、卤素输运法 含氢化合物分解法、有机 金属热分解法
化学反应法
化学气相沉积 (CVD)
第一节
2.1.2 PVD法
一、真空蒸发镀膜法 蒸发速率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温度
B 将公式: lg P A v T
代入HKL公式中,并进行微分,可得到:
dG B 1 dT ( ) G T 2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