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严爱有度的技巧刘浩
发表时间:2017-03-25T12:41:20.5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2期作者:刘浩[导读] 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
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认识。
山东省栖霞市桃村中学265301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
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严的教育
1.严而有理,理而有情
当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此时首先要求班主任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如何做好后期的引导工作。
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
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
2.严而透情
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中不要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
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
学生犯了错误,肯定害怕、担心,甚至有学生会想看你能把我怎样。
此时,如果你变发怒为宽容,先请学生坐下。
这样,那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
3.严而垂范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在各方面注意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遇顺境不骄傲,遇逆境不消沉,乐观开朗;在学生面前表现对人生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心理状态。
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境迎接晨起的朝霞。
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到学生。
一直以来,我习惯性地进到教室,放下东西便擦讲台桌,整理好讲台桌上的粉笔和板擦,这些都在学生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的课桌椅排列整齐,书桌排列整齐)。
二、爱的教育
1.爱要不宠
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
自从我踏上讲台,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而不要让学生懂事后责怪我。
”这就是在“严”的前提下的真正的爱。
如果犯错误的学生中有班干部,因为这样,在处理时就轻描淡写,姑且不说班组同学有意见,今后的工作不好开展,此时班干就会认为犯了错误还可以享受特权,连老师也要给他们几分面子,而不思过错、骄傲自大,可以说这对他们本人今后是相当不利的。
这不是爱,是宠,是害!当然有时优生犯错,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来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
2.爱不失衡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
”我们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
亲其师,则信其道。
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
3.爱要可感
学生毕竟是孩子,虽你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这就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
我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力求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遇事总以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的口气或责备的语气说话。
尽量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与情感。
我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有自尊心,有时犯一些小错误也是正常的,要正确引导,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更不要为此去处罚他们。
平时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少一分训斥;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批评。
4.爱要得法。
在这一点上我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段或以特定的方式接触学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一是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找上门来”,特别要重视将家庭向学生开放。
因为如果学生主动走进教师的家门,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莫大信任。
如果教师出于怕麻烦,生怕学生的造访干扰了家庭生活的宁静,有意无意地将学生拒于家门之外,实际上就堵死了一条最有效的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
当然,我们承认:教师也是人,应当有其纯正私人的生活空间,不可能彻底向他人开放,哪怕是十分亲近的朋友。
但是,如果向学生公开一个大体的可开放时段,这总还是不难做到的。
二是晨间接触。
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晨练,一起打扫卫生包干区,在这一时段与学生交流,效果往往极佳。
三是课余接触。
即利用课余时间随意地、放松地与学生聊天、谈心、娱乐。
这时候,师生平等气氛往往显得很自然,学生也愿意选择这样的时机讲真话、表真情。
四是放学路上接触。
师生推着自行车,一起走出校门,同行一段路,边蹬车边闲谈,会使人感到格外亲切。
五是兴趣接触。
即利用师生相同的兴趣爱好寻求接触机会。
比如都喜欢集邮,都喜欢某项体育活动,师生双方容易产生共同语言,沟通的欲望强烈。
利用这种“优势”接触部分学生,得到的真实信息往往最多。